听新闻
放大镜
梦觉黄梁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读唐传奇名篇《枕中记》
2019-03-27 09:19:00  来源:连云港市人民检察院  作者:李政妍

  

  “黄粱一梦”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

  成语脱胎于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卢生枕吕道士给的枕头入梦,梦中入枕,归家,娶清河崔氏女为妻,举进士第,一生历经宦海沉浮,荣华富贵,但几度遭人谗毁,自杀获救,最终遇赦,寿终正寝而梦醒。梦醒后主人煮黍尚未熟,卢生大彻大悟。

  卢生在现实生活中是“衣短褐,乘青驹”的穷困青年,他渴望“建功树名,出将入相”、“使族益昌而家益肥”,这个理想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但在梦境中就可以娶高门女为妻而逐渐走向官场,经历一番宦海浮沉,得尽天年。可以说梦境给予了主人公现实人间所希望的,一个理想中的空间。但是卢生梦境中大起大伏的50余年,在人间却只是煮一顿黄米的时间,梦中的坎坷经历与喜怒哀乐,梦醒之后,都烟消云散了。这种人事浮沉转瞬即逝、名禄仕进顷刻过手的的荒芜感,很大原因是受到佛教思想的浸染,自东汉时期传入,佛教历经几代发展,至唐鼎盛。人生如梦,万般皆空,既如此,困扰俗世众生的富贵荣华和穷愁失意还有什么可执着的呢?这种思想为当时郁郁不得志的士人慰藉心灵的无奈之法。

  《枕中记》中吕翁与卢生言笑中谈及何谓人生之适的问题。卢生答道:“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使族益茂而家用肥,然后可以言其适。”这番人生理想的抒发、对仕宦之途的向往或多或少折射了唐代文人士子们内心深处的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功名的期待。只是中晚唐社会动荡,政治衰頹,文人士子难以在仕途上大展宏图,对现实感到无可奈何,人生态度也从积极入世转变为无奈出世,这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其实正反映了以修身、齐家、治国为人生目标的“入世主义”人生观与道家、佛教思想为主导的“出世主义”人生观间的冲突,也是当时文人士子为追寻理想与现实的统一而不得的矛盾心态。

  编辑: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