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程序疮疤,需要一个完美的补丁
2024-09-23 10:17:00  来源:检察日报

  法国电影《坠落的审判》,在揽获全球200多个奖项和提名之后,不负众望地斩获第96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并在暌违近一年之际登上中国电影院线。这部被标签为“以悬疑案件揭开婚姻面纱”的剧情片,通过一起疑似谋杀案的审判现场,将待查明的案件焦点扭曲成对失败婚姻关系的围观。

  影片开始于妻子桑德拉与一位女性来访者的访谈。其间,从丈夫塞缪尔所在的阁楼上传出的嘈杂音乐声,成为打断访谈的噪音。这种颇具挑衅意味的干扰,映射着丈夫对妻子的不满,为接下来的坠落审判埋下了伏笔。

  访谈结束不久,在阁楼干活的丈夫被发现坠亡于门口雪地上。由于此处位于白雪皑皑的郊区,人迹罕至,妻子桑德拉成为最大的嫌疑对象。糟糕的夫妻关系,则成为解释杀人的完美动机。在这种动机的加持下,案件的侦查方向,就围绕夫妻二人之间的龃龉展开。越劲爆的“家庭裂痕”,越能巩固妻子谋杀丈夫的可信度。

  以至于在警察的当庭证词中,“妻子接受文学系女生的采访、丈夫在楼上干活”的普通家庭场景,被描述为“两个女人在亲密聊天,而他则在楼上辛苦地干活”,这种情感色彩十分鲜明的立场性言辞,有意无意地暴露出“妻子的同性恋倾向”,即刻成为审判现场的大瓜,进一步增强了“妻子杀人嫌疑”的印象。

  诸如此类的先天立场,牵引着审判的天平似乎从一开始就向证明夫妻间的憎恶倾斜。或许,千篇一律的爱情故事难以打动人心,而基于夫妻私密生活的相互攻圩更容易引发普罗大众的猎奇心理。当妻子站到被告人席上的那一刻起,她就不得不为了反驳“因恨杀夫”的动机,而将婚姻中的不堪曝光在聚光灯之下。

  这种人为塑造的法庭形象,在一段被作为呈堂证据的录音中达到高潮。这段录音由丈夫所录,记录了案发前二十多个小时夫妻间的一场冲突:从对各自生活习惯的不满,到对双方剽窃写作成果的指责……夫妻吵架时常见的翻旧账,乃至于床笫之私统统被扒开在庭审现场。

  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羞耻的事情吗?

  音响中传出的污言秽语的谩骂声、噼里啪啦的打斗声、歇斯底里的怒吼声、踢里哐啷的摔东西声,激发了陪审员、法官、检察官、旁听人员最大的想象空间。录音戛然而止,法庭内鸦雀无声,长达数秒的静默留白,镜头远远地对准审判席后,迅速拉近,细腻又传神地展示了主审法官的面部表情——半张着嘴,一脸错愕。意识到录音已经结束,她清了清嗓子掩饰尴尬,发言也有些结巴。显然,录音所诱发的代入感如此强烈,使得参与庭审人员都忘记了那个查明事实真相的正义初衷,而成为围观夫妻私生活的“吃瓜群众”。

  庄严肃穆的法庭,不知不觉间沦为外人窥探家庭隐私的猎奇场。夫妻之间有关背叛、欺骗、怨恨乃至性,都被以法之名堂而皇之地展示在外。庭审参与者,在共情效应的原始驱动下,不自觉地深陷其中,客观公正的堤坝被不自知地冲垮。

  事实上,人的感情是一个复杂的事物,很难用简单的爱憎进行极端化二维划分。案件事实可以用证据证实的方式予以物化感知,而人与人之间的爱憎情感又岂是区区一场庭审能够予以证明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坐在旁听席上的儿子,成为这场审判中最大的受害者。

  为人父母者,无论现实中如何不堪,大抵都期望成为自己孩子心目中完美的存在。而今,通过这场跑偏的庭审,父母留在孩子心中的漂亮外衣被扒下,露出自私、失态,甚而略显丑陋的人之本性。坍塌的人设对孩子心理的冲击也许成为影响其一生的梦魇。

  被告人席上的妻子,而今只能以一个卑微母亲的身份,无奈地向儿子解释:“你在法庭上听到的都是……”她迟疑着,试图找一个词来表达那种复杂的心理。顿了顿,她选择了“扭曲”。“事实上,我和你爸爸选择了彼此,是灵魂伴侣……”她试图在儿子跟前竭力挽留父母恩爱的形象。但,扪心自问,难道法庭上证实她与丈夫互生罅隙的证据是假的吗?爱曾经真切地存在过,如今的相看两生厌也的的确确地发生着。通过庭审程序查实的糟糕夫妻关系,不过是婚姻走向索然无味后的结果。但这就能证实她杀了丈夫吗?最后,她只能无奈而沮丧地自问:这该如何证明呢?

  示证、质证、交叉询问、辩论等等庭审程序,成为现代司法制度的基石。这些本应为人称赞的程序正义元素,却似乎成为这场坠落审判的元凶。从这个角度而言,与其说这是对被告人的审判,毋宁说这是对程序正义的一次审判:再完美的制度设计,端赖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去落实。

  坐在审判席上的法官、检察官抑或律师,即使穿戴着极具职业特色的服饰、身处极富正义元素的氛围当中,依然无法遮盖他们作为人的“自然属性”:极易为案件事实所共情。这种共情,犹如硬币的一体两面,在促使案件裁断契合常情常理的同时,也可能成为激发偏见的诱因,使得公正审判成为对被告人品质的伦理检视。

  人的有限性,注定了这个程序上的疮疤,也许永远缺乏一个完美的补丁来修正。一如那位在数年前因杀妻而闻名于世的美国前橄榄球明星——辛普森去世后,有人写道:他的死再次提醒人们,美国的司法体系曾辜负过一名被虐待的女性,让有权有势的男性逍遥法外。但是,如何避免庭审仅仅成为撩开私生活帷帐的借口,继而防止司法程序滑向道德审判的漩涡,则值得每一个司法人员深思。

  编辑: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