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路到兰州是极边
2018-08-24 09:11:00  来源:检察日报

  明朝文学家王子充有诗云:“洮云陇草都行尽,路到兰州是极边。谁信西行从此始,一重天外一重天。”兰州在古人的眼中,就像一个世界的尽头,同时也是另一个世界的开始。从兰州再往西便是“春风不度”的玉门关,是西出便无故人的阳关。想到此,不由得心向往之。

  五月,我如愿到了兰州。一走出机场,身体还未从南国酷暑中脱离出来的我,就从迎面袭来的冷风中感受到了“一秒入冬”的冲击。坐上从机场前往市区的大巴已临近晚上7点半,可车窗外的天色却依然明亮,再次感叹了一番祖国疆域之辽阔。车窗外是一片迥异于南国景色的黄土和群山。目之所及,山都很低矮,零星可见矮小的植被,大片土地裸露着,在黄昏的暮色中带着一种原始的荒芜。想起古时汉胡之间的金戈铁马和东西交流的河西走廊就发生在这片土地上,耳旁仿佛能听到马蹄响和驼铃声,给人一种沧海桑田之感。

  近几年,我养成了每到一个城市就去参观博物馆的习惯,这是迅速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最好的方式。对于一个曾经的历史生来说,看到在历史书上印刷成图片的文物突然以实物的姿态出现在自己面前,体验那种穿越千年而来与你相遇的震撼是一种诱惑。在甘肃省博物馆,最出名的莫过于东汉时期的铜奔马铜像。当年郭沫若先生曾经将铜奔马命名为“马踏飞燕”,还写下了“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的诗句。然而,我在博物馆内却并没有找到铜奔马的身影。不知是因为在外展览,还是因当时时间紧迫不及细看而错过,终归给我留下了小小遗憾。其中的丝绸之路展厅最让人印象深刻,这里陈列着大量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汉唐丝织品、佛教铜像等文物,带领我们穿越汉唐盛世,漫步宋元明清,见证金戈铁马,融会西渐东传,让人为之心醉。

  如果说古时甘肃是古代中国强盛繁华的缩影,那么近代的甘肃则被打上了红色政权的烙印。当年红军三大主力经过万里长征后会合的会宁就在甘肃。为此,我们专程驱车两个小时前往会宁会师旧址,瞻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遗存。会宁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自两汉以来就是交通要道,乃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秦陇锁钥”之称。据说当年毛泽东在与周恩来等红军领导层选定会宁作为红军会师地点时,曾夸赞会宁二字寓意深远:“会宁,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在红军会师革命文物陈列馆里,陈列着大量红军会师时留下的马灯、铜壶、枪支等文物。知史以明鉴,也许只有真正懂得了这段历史,才真正懂得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之处。

  用“不到黄河心不死”来形容到兰州必去看黄河的心情最贴切不过。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经九个省,而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于是,我到中山桥上一睹黄河的风采。中山桥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的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我站在桥上,看着黄河上的落日余晖下,左边是现代兰州的高楼林立,右边则是白塔山上古建筑的飞檐红柱,现代与古代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感觉恍如隔世。而任凭两岸如何变迁,黄河静静地流淌着,仿佛她自千年前奔流而来,经过你我的身边,又向未来奔腾而去。在中山桥下有很多可供乘坐的羊皮筏子,可让现代人体验一番旧时横渡黄河的凶险。在这幅“铁桥古渡老斜阳,塔影河声寻旧梦”的图景里,我竟有些流连忘返,不舍离去。

  张籍的《凉州词》写道:“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印证了当年河西走廊的繁荣,现如今河西走廊上的驼铃声早已远去,繁华落尽后的甘肃只留下一个落寞的身影。归期将近,心生遐想,也许有一天,我约上三五好友,以兰州始,一路西行重走河西走廊,回溯这段穿越千年的传奇史话。

  (作者单位: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人民检察院)

  编辑: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