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以马为媒,寻善洲塘
2018-08-24 09:10:00  来源:检察日报

  1955年,洲塘画家刘勃舒的马“跑”到了波兰华沙;2012年,他的个人画展入驻英国伦敦;2014年,刘勃舒的三幅作品被收入中国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刘老先生的一生,从未离开过一个“马”字,其中肯定充满了传奇,我于是去洲塘古画村追寻。

  这天,我们的小车冒风冒雨驶进洲塘,迎面一位长得高挑秀气的妹子打着伞直朝我们走来。妹子甜甜一笑,大大方方地说:“我是这里的讲解员,叫毛豆,欢迎光临。”说着,便把伞送到我的手里……在毛豆的身上,我似乎捕捉到了洲塘古画村一种游客们尚未发现的东西——善。

  洲塘的善与刘勃舒画马也有关,因为刘勃舒的祖屋坐落在“择善巷”左排第一位。刘勃舒的堂弟告诉我,相传村里有个姓刘的教书匠,乐善好施,免费为全村穷困贫寒的孩子教书识字。刘勃舒的祖辈们深受感动,在老先生去世后,决定继承那位老先生的衣钵,于是才有了今天呈现在众人面前古色古香、整齐划一而令人肃然起敬的“择善巷”。

  我来到刘勃舒堂弟家中时,他家正在制作永新烧酒。谈兴正浓,一个五六岁的小姑娘(堂弟孙女)端着一碗刚烧出来,还冒着热气的家烧,摇摇晃晃地捧在他爷爷面前,稚声稚气地说:“爷爷,第一口烧酒你先尝。”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就这么懂事。刘勃舒堂弟说,洲塘人懂善懂孝,是有悠久历史的。他把我拉到村口的小河边,指着刚修理而崭新的桥说:“这叫‘念亲桥’,相传溶江对面的高汪村有位谭姓女子嫁到洲塘,她每周都要回娘家看望孤寡的老母三五次。回娘家得蹚水过河,寒冬腊月也不例外,一蹚就是数十年。乡民感动了,自发为孝女搭起了木桥,可搭好的桥不久便被山洪冲垮了,洲塘人冒着危险跳入河道再搭。不知反复多少次后,念亲桥终于不倒,一直屹立至今。”

  1935年,刘勃舒就出生在这充满善和孝的洲塘古村里。儿时在画册上看到了徐悲鸿大师的水墨奔马,他如痴如醉,从此与马结缘。他每天放学都会跑进书店找到这本画册,一丝不苟地临摹。几年后,他给大名鼎鼎的徐悲鸿写去一封信,并附上临摹作品。徐老回信了,并在临摹的画作上亲笔题词“有美好远景”。15岁那年,他被破格录取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成了徐悲鸿的关门弟子。

  1958年,刘勃舒被下放到马场。这段时间里,他终日与马为伍,观察马的习性和喜怒哀乐。此后,他笔下的马,成了一匹又一匹活的马,一种体现出龙马精神的马。他把这些马当作教材来培养学生,教导学生……

  在逆境中不离不弃,把成熟的技艺毫不保留地施教于学生,他不也是在传承徐悲鸿老先生对自己的大善大爱么?

  我走进洲塘的画室,这里坐满了大大小小的孩子,他们正在老师指导下,一笔一画学着画画。我问老师:“今天是周末,这是你开的书画培训班吗?”老师摇摇头说:“这里是书画培训班,但不是我开的,我是义务教学。在洲塘,不但我是个书画义务教学者,就连刘勃舒老先生的学生也都会不定期来洲塘为孩子进行义务教育。刘勃舒先生一生不知带了多少学生,其中不乏许多身世贫寒的学子,他都会慷慨解囊资助他们关爱他们,直到他们学业有成……”

  洲塘人的善,洲塘人的孝,正是这方水土养育出一个志在千里不忘初心的刘勃舒。以马为媒,寻善洲塘——是薪火相传的中国精神。

  编辑: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