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梦境荒诞与绝望真实
2018-08-24 09:09:00  来源:检察日报
  

  《乡村医生》是卡夫卡对自己及同类人现实心理的剖析

  《乡村医生》是卡夫卡唯一一部自己评价还算满意的作品。作品不断地为读者设下疑问,然后逐一解答。然而,纵使问题一步步得到解决,留给人们的却是真相大白后难以释怀的怅然与深入骨髓的绝望。

  整个故事中,医生的行动自始至终处于一种非自主、非理性的状态,荒诞不经、不可理喻的情节比比皆是:弃用多年的猪圈,却出现了两匹体壮膘肥的马;马夫一方面提供马车帮助,另一方面又非礼女佣罗莎;医生本是愤怒的,却又上了车;在病人屋里,医生大脑全是回去救罗莎的意识,行动上却完全接受和忍受着不懂他的人的殷勤……这种错位与迷茫,含蓄地呈现出人类行动无因果关系的、不可预知的甚至是神秘的一面。在这里,理性遭遇现实无法掌控的力量的一次又一次冲击,行动是在缺乏自明的情况下一步步被动出现。而这一过程也使人感受到区别于现实的荒诞氛围,卡夫卡将其梦幻性写作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全文贯穿的一条隐喻线索是“马的行为表现”。为什么马和马夫会在猪圈中出现,并且还是两匹?在西方,马有生命力的象征,强壮的马其实是身体羸弱的卡夫卡内心渴望的一种映射。一匹马足以驾车,但文中却为何突然出现了两匹马?在我看来,这其实象征着“欲望”与“激情”在人性中的并驾齐驱,而马夫则代表着理性。一如在《斐德洛篇》中,柏拉图将人的灵魂比作一个马夫驾着驯良和顽劣的两匹马一样。驯良的马代表激情,顽劣的马代表欲望,而理性则是驾驭二者的舵手。据说,人原本是会飞的天使,但由于理性不足,无法驾驭控制好两匹马,于是马匹开始冲撞,以致撞掉身上的翅膀,坠入凡间。柏拉图认为,人的理性不足以导致人的堕落,而在卡夫卡笔下,这两匹桀骜不驯的马的各种顽劣表现,正是他对人类理性不足无法把控现实的心理映射和现实写照。

  马夫和马的到来,解决了医生的燃眉之急,但紧接着马夫却想霸占医生的女仆罗莎,这是医生始料未及的,也由此致使他陷入了两难的窘迫。他认为,自己驾车,马夫跟随,这样就可以达到保护女仆的目的。所以他高高兴兴地上了车,但结果却是被马夫给骗了。马夫驱使马匹狂奔,然后马夫冲进他的家门霸占女仆。一切都是那么的猝不及防,一切又都是那么的无能为力。人在荒诞世界中的力量渺小,有时即使是理性处之,但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还是常常令我们手足无措,甚至悲伤绝望。

  接下来的情节则更加诡异:医生得到病人家属的热烈欢迎,但病人在房间却无人照管;病人十分健康,却又一心求死。最诡异的是,一匹马嘶叫时,医生证实了病人没病;两匹马同时嘶叫时,“这叫声必定是上帝特地来帮助我去检查病人”,于是医生发现了病人右侧胯骨上的伤口。马,仿佛是上帝,又仿佛是魔鬼,指引着医生发现伤口,也时刻在窗户外监视着人们的一举一动。为什么一开始医生没又发现伤口?伤口非常明显,医生不可能看不见,唯一的解释就是,伤口是突然出现的——既然马可以突然出现,伤口突然出现也就不足为奇。这意味着人面对的是突如其来的,无法预知感受的伤害:也许伤口是突然出现的,也许伤口一直存在,但无论哪一种都细思极恐。

  伤口为什么在身体右侧的胯骨上?《圣经》记载,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位士兵把长矛扎进耶稣体内,所刺的地方就是右胯骨上方。于是,后世认为,人的灵魂就是从那里逸出来的。溃烂的伤口是致命的、丑陋的,同时也是美丽的。伤口让病人死亡,但在伤口上却孕育着扭动的蛆虫。这意味着,死亡孕育着新生,死亡与生命同在,丑陋与美丽同在。“我带着一个美丽的伤口来到世上,这是我全部的装备。”病人说的这句话令人错愕,但又给人一种莫名的喜欢。这一句话就像用波澜不惊的语气,草草地描述了自己的一生,却也是却温情脉脉,有些孤寂与凄凉,还有些许无奈和隐忍。这里点明了伤口的来源——人一出生便带着它,直到坟墓,虽然我们有时发现不了,但伤口确确实实存在,就像是人的宿命,引领人们走向最后的归宿——死亡。

  医生完成了最后的使命匆忙离开,但这时两匹马却不听使唤,明明是救人但最终却狼狈不堪地逃跑。在那个寒冷的冬天里,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赤着身子,驾着非尘世的马,到处流浪。这是医生的最后归宿,也是许多人的一生写照。时代是不幸的,环境是恶劣的,生活是狼狈不堪的,人出生以来的身份、经历是人世间的,就像尘世间的车子,人局促在这狭小的、不可更替的空间,却不能被自己掌控,而是被倏忽而至、无法掌控的命运驱使裹挟,这又是不可名状的。没有人帮助医生,只有孩童唱着错误百出的童谣,而他逐渐被世界遗忘……

  卡夫卡是个很羸弱的人,这里不仅仅指他的身体,还指他的心理。他曾经说过,“一切都能将我打败”。事实上,卡夫卡绝大多数作品所展现的,都是人的绝望的一面:一种面面俱到、身临其境、寒冷彻骨的绝望,荒诞的剧情中是最真实的人类困境。

  与其说卡夫卡是个作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个冷静的社会观察者。他分析之后得出了对于这个世界真实的判断和预测,并用一颗痛苦的心来描绘。当然,时代已经变迁,世界已经不同,我们今天读这些文字,并不会像卡夫卡一样,做一个对生活绝望透顶的人。其实,每个人在面对相同的东西时,感触是不同的。哪怕如尼采和卡夫卡两位大师,境况非常相似,孤独是他们共同的主题,然而尼采造就了“超人”,而卡夫卡却变成了那只“甲壳虫”。

  这个世界是不会因我而改变的,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这个世界,世界在我们眼中将会呈现什么样的面貌。这或许是我们今天读卡夫卡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检察院)

  编辑: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