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娘舅”的权威
2018-07-20 09:44:00  来源:检察日报

 上海有一档颇具人气的电视节目叫《新老娘舅》;无独有偶,浙江也有《钱塘老娘舅》节目。这两档节目专门调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男女情感纠葛。在节目里充当“老娘舅”的,男女老少都有。两个节目虽然都名“老娘舅”,其“老”字与年龄无关,其“舅”字与性别无关。

  那么,何以会如此呢?原来,这里有“舅权”的影子存在。而舅权,是远古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遗痕。在母系社会,母亲的胞兄胞弟以及母党中与母亲同辈的男子,在家族中拥有很大权力,特别是对外甥、外甥女的人生事务。

  随着母系社会的衰退,“舅权”没有全然退出历史舞台,不绝如缕地存在于许多民族、各阶层社会生活中。《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写贾芸、贾环赌博输钱,便跟巧姐的舅舅王仁商量,要把巧姐卖到外藩家去做小。“王仁拍手道:‘若是你们敢办,我是亲舅舅,做得主的。’”

  邢夫人是巧姐的祖母,听说自己哥哥“邢大舅”也已知道此事,心里便愿意,跟王夫人说:“孙女儿也大了,现在琏儿不在家,这件事我还做得主。况且是他(她)亲舅爷爷和他亲舅舅打听的,难道倒比别人不真么?”两代“舅权”叠合在一起,差一点就把巧姐送进火坑。

  舅舅对外甥、外甥女的首要权力,表现在婚配上,其次是兄弟纠纷、分家等。对于舅舅的裁决,外甥辈必须言听计从,有些地方甚至有“树最大的是杉树,人最大的是舅舅”的俗语。上海及长三角一带,虽说是大都会经济发达地区,这一民俗文化也概莫能外地传承着。

  民俗学家陈勤建曾讲过一个真实经历:小时候看到亲戚家一女子成婚前送嫁妆,想把自己纺织的成堆布匹统统带去夫家,她的哥嫂拦着不放。女子争辩说这是哥哥的许诺,哥哥却不肯承认;就这样僵持了几个时辰,送嫁妆的队伍一动都不敢动。最后不知谁请来了他家娘舅。娘舅问清事情原委,一声“走”,送嫁妆的队伍马上开拔。

  如今,“舅权”在民间照样尾大不掉。民间常有“三代不出舅家门”之谓。作家曼泽甚至以此作题写了文章,她说:“这其实不止指相貌上的相似。”我同意她的观点。我也认为,舅甥之间的影响,漫及性格、情志、格调、兴趣爱好等等方面。这正是民间会将人生的许多大事,交由舅舅去做主的重要原因。

  隋唐之前的女人,管丈夫的父亲叫“舅”、丈夫的母亲叫“姑”。《尔雅·释亲》:“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姑舅在,则曰君舅、君姑;没,则曰先舅、先姑。”唐代杜甫《牵牛织女》诗有云:“虽无姑舅事,敢昧织作功。”后世词义渐变,“姑舅”变成指姑表亲的意思了。

  《水浒传》第四十九回中,“解珍道:‘孙提辖是我姑舅哥哥。’”《红楼梦》第二十回,贾宝玉对林黛玉说:“咱们是姑舅姐妹,宝姐姐是两姨姐妹,论亲戚也比你远。”

  也许正因为古时称公公为“舅”,故江南一带叫母亲的兄弟时带一个“娘”字,娘舅这一称谓,带有更浓的母党色彩,更显见的母权社会遗迹。民间有“舅舅大于父”的说法,特别在决定婚姻、调解纠纷等事务方面。由舅舅解纷既比较客观,又可以防止“家丑外扬”,真是一举两得。进一步,江南民众便把有威望、讲公道的年长者称作“老娘舅”了。

  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公众场合发生争议,某人站出来道:“怎么样,还是我来做做老娘舅吧!”其实,“老娘舅”的权威来自辈序,他到底有多高大上倒在其次。

  编辑: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