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寂静的,故事是鲜活的
2018-07-20 09:41:00  来源:检察日报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襟抱”指的就是创作者的理想信念和境界情怀。所有的文学艺术创作大抵是相通的,同诗歌一样,优秀的检察微视频正是用一帧帧画面为检察事业写史、为新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

  受邀点评嘉宾有中国电影家协会微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国际微电影展映活动组委会主任、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巡视员谷国庆,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建伟,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赵卫防和中央新影集团微电影发展中心主任、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组委会执行主席郑子。在他们眼中,这些优秀作品各有各的好,但在精神内核上却是相通的,就是用心以艺术手法讲述检察好故事。

  思想在高处

  由最高检影视中心与山西省太原市检察院、太原市万柏林区检察院联合摄制的微电影《起飞》,作为本次活动的“特别奖”获奖作品展播,影片取材于真实的公益诉讼案例。这部作品在今年两会期间首播时就赚足了眼球,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

  “通过一个短小的片子讲述了一个不长的故事,我们看到一个小巧且通透的故事内核,非常有意思。”郑子说,他对这部微电影印象很深。在他看来,片名“起飞”不仅是航拍的起飞,也不仅是航拍技术的起飞,而是检察文化的起飞,是新时代检察干警为民服务,为民造福,在公益诉讼过程当中自我精神的起飞。

  微视频的创作需要站在思想高处,实现检察实践与艺术理想的完美结合,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高度统一。公益诉讼作为一项重要的检察职能,微视频创作立足于此,展现的是检察机关服务新时代发展的担当和作为。

  同样是公益诉讼题材的微电影,北京市石景山区检察院制作的微电影《大案临头》同时获得了本次大赛的十佳微电影作品和最佳策划奖。该院副检察长万建成介绍:“这部微电影取材于石景山区检察院行政检察部办理的北京市首起行政公益诉讼案。我们希望通过生动的案例向社会宣传普及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这一新职能,展现检察机关依法履职、积极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大案临头》讲述了检察官接到群众举报,称辖区多家农贸市场违反限塑令向顾客免费发放超薄塑料袋,对此负有监管职责的工商局怠于查处,申请检察机关监督。记者了解到,国家限塑令颁布施行近十年,在北京各大农贸市场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塑料袋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检察机关举起公益诉讼的大旗,运用法律武器减少白色污染,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

  影片取名《大案临头》也别有深意。万建成这样诠释片名:与全国其他检察机关办理的河流污染、生态破坏等公益诉讼大案相比,塑料袋白色污染事儿“小”,首次实现“官告官”难度却不小;环境保护事儿“大”,检察机关第一次就此提起公益诉讼意义更加深远。

  在郑子看来,检察文化的健康引领尤为重要。公益诉讼是很多老百姓不甚了解的事物,但又与人民息息相关,有了从上到下完整的引领体系来引导弘扬检察文化,让人振奋且惊喜,如此层层发奋,层层鼓劲,检察文化便处处开了花结了果。

  镜头在一线

  生活照亮艺术,生活积淀的厚度决定影视作品的高度。纵览优秀影片,无不取材于办案一线,改编自真实案件。人民群众不仅想知道检察机关做了什么,更想知道是谁在做,怎么做。

  “我当时就站起来,我是一名检察官,这里是检察院,你当这里什么地方?”一位年轻的女检察官在镜头前讲述。这部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检察院的专题片《关于使命的毕业感言》是本次“特别奖”获奖作品,片中这位女检察官在提讯一名犯罪嫌疑人时,对方很不屑。身上佩戴着检徽,肩上扛着人民赋予的使命,年轻的女检察官很快把犯罪嫌疑人的嚣张气焰打压了下去。影片句句真情流露,采用检察干警互拍的形式,讲述自己与检察院的“第一次”,如何攻坚克难,如何办案等。这些故事只能来自每一位检察干警办案的切身体会,真实得令人动容。

  获得十佳微电影和最佳表演奖的《刑法第347条》,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检察院根据真实案件改编而成,讲述了一位名叫热西提的检察官,帮助贩毒案犯罪嫌疑人王玉兰救助其患病的孩子的故事。影片塑造了一位在法律面前刚正不阿,内心却善良柔软的检察官形象。热西提不只用言行给贩毒嫌疑人王玉兰上了一堂现实的法治课,并且用正义和爱心,拯救了王玉兰的孩子和家庭,也拯救了王玉兰走向绝路的人生。

  “在我心里,检察官是一个良心职业。”正如办案检察官所言,检察机关在坚守法律信仰、追求公平正义的同时,也在通过办案让群众不断感受着司法的情怀与温暖。

  张建伟表示,中国的司法领域是一座创作的富矿,检察官在实践中办理的大量案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故事张力,这是进行艺术创作非常宝贵的灵感来源。

  从办案实践中挖掘艺术素材,从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中提炼艺术主题,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体悟艺术本质,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影视作品才能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

  “目光”在人民

  在群众大声诉说时倾心聆听,在群众期待正义时及时发声。正如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检察院检察长赵国章所说,用法律捍卫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用检察声音提醒群众防患于未然,正是检察机关宣传工作的意义所在。

  获得本次十佳新媒体作品与最佳撰稿奖的《检SHI尬聊》是阿荣旗检察院公众号推出的系列音频普法栏目作品,以贴近生活、形式活泼、语言诙谐的特点,把百姓的目光、群众的耳朵吸引过来,将复杂的法律转化到最简单也最丰富、最质朴也最深刻的生活故事中去。

  一掬沙,一双手,在沙上勾勒人、事、物,配上音乐或者歌曲,也能生动讲述一个故事,获得微电影类十佳作品奖和最佳音乐奖的微电影《青春的墨痕》,改编自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检察院办理的真实案例。影片讲述了失足少女小雪遭到不良“网友”性侵导致怀孕,为除身体孽疾,小雪实施了盗窃行为从而使自己由一名被害人变成了犯罪嫌疑人。此时恰逢上城区检察院女检察官送法进校,小雪了解到自己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惶恐不安的她决定找这名女检察官投案自首,最终被作出不起诉决定。此后,命运曲折坎坷的小雪在检察官们鼓励帮助下,重拾人生信心,不仅考上大学,毕业后更是利用心理咨询师技能协助检察官挽救其他失足少女。

  据了解,《青春的墨痕》制作完成后,作为上城区检察院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新载体,已在全区30余所中小学内巡回展播,收到良好反响。

  “密切关注人民群众需求,敢于创新变革,始终应是检察机关坚持的原则与指向。”福建省检察院副厅级检察员陈励筠如是说。

  法律是寂静的,但普法的途径应是鲜活的,任何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都可以作为检察文化走出去的途径,让检察声音突破检察圈、法律圈,融入普通百姓的朋友圈。

  讲述在用心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首《公正之路》唱响全国,也唱出了广大检察人员的心声。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检察院检察长杨坤是这首歌的作词者。歌词里,有笔在文书上签字的划痕,有公诉人出庭的声音,有检察官办完案返程中的畅快洒脱,有孤灯下的埋头思考的身影,有面对压力的坚持和骨气,还有一代又一代检察人佩戴检徽、身着制服、整装出发的身影。

  杨坤介绍了自己的创作源泉:“我们金口河区检察院很小,只有21名干警,一年几十件案件。我们的院很远,位于大渡河畔,贫困山区,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我们的院也很平凡,没有得过什么比较高的荣誉。但40年来,几代检察人冒着生命危险翻山越岭,坚守着检察职责,追求公正的初心,从未改变、从未懈怠。”动人旋律在讲述,法律之路无捷径,公正之路无坦途,但在平凡的岗位上的检察官追求公正,砥砺前行的精神永存。

  “正能量的作品并不都是严肃的,检察官们用轻松活泼的乐曲,也在歌咏着这支检察队伍。”谷国庆在发言时笑称自己是检察事业的“门外汉”,“优秀的检察题材微视频彰显了检察人员默默奉献,为人民办实事的精神,拉近了我们和检察机关的距离。”

  “很多作品在影像叙事上都很专业。”除了优秀作品之间共通的属性,赵卫防从影视语言的专业角度分析了检察微视频的创作。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检察院的《冬春》,讲的是一个不会说汉语的维族老人的维权故事,该片也获得了十佳微电影作品和最佳配音奖。赵卫防认为,《冬春》用音乐和画外音,完全消除了语言障碍;云南省景洪市检察院的微电影《基诺人的“阿科”》采用景别交替叙事,比平铺直叙更有张力;《刑法第347条》、河南省检察院的《夏日黎明》等作品采用闪回等时空叙事的手法,影像叙事能力凸显。“检察影视作品不单是讲故事,还把法治理念表现出来,给人以温暖的正能量。”赵卫防说。

  记者注意到,大多数微视频并不是专业演职人员参与拍摄制作,而是一线检察干警。“我讲的不是故事,是我的亲身遭遇。”影片《冬春》的主要人物,均由案件当事人出演。用自己的语言讲自己的事,这些作品无论在表演还是制作上都非常出色。检察题材微视频创新,正行走在探索道路上。张建伟建议检察机关大胆探索,进一步增强作品的吸引力。

  (图片制作:陈思理)

  编辑: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