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花
2018-02-06 17:12:00  来源:江苏检察网

   山村虽小,却是一个精彩的大世界。

  天空飘着小雨。站在双龙村的土地上,抬眼可见雨雾缭绕的山峰,若隐若现。山脚下是双龙村的母亲河,雨季成河,枯水如溪,经年不息,所以被称为小溪河。

  村民攀河而居,日子便有了水的滋润和灵动。

  “村村通”像一条柔软的线,贴山临河,优雅飘展,于万千绿丛、层峦叠嶂中,连缀起白墙黑瓦、飞檐翘角的幢幢小楼,将清静的山村定格成一帧帧素雅的水彩。在大别山,路与河,河与路,就像树与藤,藤与树,常常是相依相偎,攀缠织绕。

  车停路边,张远来引我披雨前行。离路不远,几幢小楼丛中,有三间砖瓦平房,那就是贫困户老董的家。

  在乡村,一户人家生活如何,一屋可窥端倪。房屋,是主人的脸,喜怒哀乐多写在了脸上。

  一个人蹲在门口忙碌着,待走近,才发现不是老董,是老董的三哥,一个干瘦的老头儿,正将一些东西装进编织袋。老董不在家。老董的三哥傻笑着,支吾半天,没有说出一句囫囵话,然后便背着东西走了。张远来给老董打电话,老董说,他清早刚出门,在邻乡一家企业打工。

  第二天,老董打来电话,说要进城办事,我们得知后立马赶往县城。在张远来的汽车里,我和老董见了一面。

  一

  老董有三个哥、两个妹。大哥、三哥分别比老董大22岁、13岁,智力都有问题。当地人将智力有问题的人说成是“好人”。二哥是个正常人,娶了媳妇却分了家,从此与大家不再有瓜葛。那年,老董12岁,开始帮衬父母支撑一家七口的寡淡。两个妹妹出嫁后,这个老弱病残齐全的家,只能指靠老董一个人了。

  老董是个孝子,也是个重情重义的汉子。母亲病了一年多,他天天床前侍候,家里家外一把手。父母都有福活到八十多岁,这是他最欣慰的。“做这些,我一辈子不后悔,不做,心会不安。”老董说这些,眼圈儿还是忍不住红了。

  老董最“红”的时候,当过生产队长。不少人给他介绍对象,女方对他都中意,可对他这个特殊家庭却另有想法:父母咱得管,义不容辞,但是两个傻哥咋办?老董不忍撇下两个傻哥,终身大事也就一再错过,像庄稼错了季。后来,大哥去世了,他与三哥相依为命,直到现在。一晃五十多岁了,老董还打着光棍儿。

  最穷的时候,老董找人借钱都借不到,那个艰难劲儿,老董几乎崩溃。他像大雪之下的一棵竹子,不堪重负,听到了身体里发出的一声折断的绝响。那天,他偷偷喝了农药,想一死了之,结果被母亲发现,才捡回条命。

  老董不好意思地调侃:农药的味道是咸的。

  人生在世,谁不想过富裕日子?但是老董明白,自己不下力气苦干就永远也脱不了贫,富裕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以前,他想奋斗,没本钱,也没人支持。现在,扶贫工作队支持他,帮他想办法、出主意,帮他办贴息贷款,他的精神一下子振奋起来。他学会了栽种茯苓、天麻和黑木耳。在等待茯苓、天麻和黑木耳成熟的日子,他帮别人修茶树、砍毛竹,或者去建筑工地做小工。他勤劳,不惜力气。老董说,现在,种粮食,种茶叶、药材、竹子和树木,养鸡鸭鹅、猪牛羊,政府不收一分钱,还给各种补贴。这让老董颇为自豪。

  前不久,老董脱贫了。我看过他的《脱贫确认表》:“经村民组及村民代表大会评议,该户符合脱贫条件。同意脱贫。”上面有公章、有手印,通红通红的。

  老董高兴,扶贫工作队更为他高兴。问他是否还想找个媳妇暖脚焐被窝,他想了想,有点不好意思:要照顾三哥,再说,我已经老了。

  “像老董这样的贫困户,全村有156户,致贫的原因各式各样,我们不仅要帮他们经济上脱贫,还要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撑。”张远来说。

  张远来今年五十出头,霍山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如今,他有了另一个职务——双龙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每年驻村最少240天,早晚打考勤。他要在2020年之前,帮助全村的贫困户脱贫,这是硬指标、硬任务。这意味着,他在奋斗了大半辈子、过惯了城里生活之后,突然过上了艰苦的压力如山的扶贫生活,从此,与双龙村相亲相爱、形影不离,成为众多贫困家庭的主心骨、顶梁柱。

  落差的确有点大,但这是沉甸甸的责任,义不容辞!

  二

  山村的夜,像涂满了墨,黑得纯粹,黑得干净,让人情不自禁去抬眼寻觅天上的星。

  村民汪正宝家的两层小楼紧挨村部,扶贫工作队张远来、宁小鹏、肖平生租住在二楼的两间房,按月交伙食和房租费。我来采访,张远来将床让给我,他睡宁小鹏的床,宁小鹏被“派”回县城办事两天。

  汪正宝家也是刚脱贫不久。

  墙上挂着一台空调,电源插座却远在对面的白墙,明显不配套。空调是别人赠送给扶贫工作队的,张远来怕增加汪正宝家的电费,一直没用过。见我冷得哆嗦,他便找来一根长长的电线插座:“你放心用,我和他们算账。”

  晚上,我和张远来去村部烧水洗脸泡脚,聊他天天牵肠挂肚的扶贫。夜深话尽,我俩冒着细雨寒风,小跑着回屋睡觉。

  但是,那一夜我几乎没怎么睡着。

  自小在这里长大,对脚下这块红色土地,我是熟悉的。早在1920年,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就在这里宣传马克思主义,犹如黑夜里为劳苦大众点燃了一盏指引幸福的明灯。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这里成了红军的摇篮,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一部分……如今,人类有史以来最辉煌的一页——彻底消灭贫困,正在这块红色土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在这个小小的山村,能感受到一种强劲的力量、火热的温度,能感受到汹涌澎湃、波澜壮阔的时代脉搏。

  乡村,是游子的精神码头,是城市人的养心乐园。生态的、文明的、富裕的乡村,是城乡共同的向往。城与乡,有着天然的血脉、共同的基因。奔富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三

  天蒙蒙亮,雨停了,隐约传来雄鸡嘹亮的啼鸣。随后,鸭子的嘎嘎声、细碎的鸟语,在窗外欢快而明亮。

  忽地想起小溪河畔生长着的一种奇特的花。它先开花后长叶,有花的时候,看不见叶,叶子长出来,花却已经凋谢。虽是同根生,花叶不相见,但是那些花和叶,却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彼此坚守、奉献,接力传递,甚至牺牲,成就了生命的辉煌和绚烂。这花,叫彼岸花。或许,是人们感动于它的花和叶,彼此无怨无悔地泅渡对方到达了幸福的彼岸才这么叫的吧?!

  这花的精神,正是契合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和追求,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在梦想飞扬的那一刻。扶贫,不正是时代精神之闪光呈现吗?泅渡贫困至富足、幸福的彼岸。

  出村的路上,张远来的手机不停地响,贫困户找他,扶贫干部找他,细碎的鸡毛小事,却都是扶贫事业的大事。他一一耐心地接听和解答。

  此时,冬阳高照,天湛蓝,山巍峨,一个庄严的仪式感在心头油然而生。注目,向这古老壮阔的山川和厚重慈祥的土地,致敬。(沈俊峰)

  编辑:王强  

上下篇导读

 · 如果你想来这里
 · 红芽芋
 · 老沈
 · 老家的洋井
 · 年前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