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在法治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位置,然而,长期以来,法律院校并不重视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师资条件相对较好的法律院校,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也严重不足,大部分院校没有专职该领域教学科研的教师。职业伦理教育不足,表明法学教育存在严重缺失。
职业伦理课程有助于法科生职业伦理意识的养成。诚然,单凭法律职业伦理这门课程并不足以将法科生培养成职业伦理意识很强、有法律信仰的法律人,但是,这一课程让学生能够区分可以接受或不可接受的职业行为,或者至少思考一些法律职业伦理的重大问题。美国学者的统计研究表明,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与法律职业伦理行为之间有很大关联。在很大程度上,职业伦理信仰是可以教导的。
法学院开设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首先,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法科生应当了解职业伦理的相关内容;其次,能够评估并防止伦理风险,面对特定情况,能够分析其是否具有导致自身违背职业伦理的风险,并对风险进行防控;第三,能够投身于公益事业,用自身的法律知识与实务经验保护公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使法科生警醒法律职业的公共主义使命,避免成为只关注营销、博取利益之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应当指出,在法律院校课程讲授中法律职业伦理是个难点。首先,当下讲授该课程的教师往往将法律职业伦理视为一堆抽象的所谓“正义”等空洞观念,意识不到其实它涉及的是具体的行为规则,旨在教会法律人在面临职业伦理困境的时候学会如何作出选择;其次,开设该课程的教师往往以课堂灌输为主,教学手段单一,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法律院校应当在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中强化案例教学,采用研讨式学习,摆脱单声道式的灌输式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予以改进。另外,将法律诊所及模拟课程等体验式的教学方式纳入到教学中,让学生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去学习。这样就可以使法律职业伦理更好地在法科学生中普及,更有助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设。
法律院校对法科生的培养目标是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法治人才,这里的“才”是指职业技能,“德”是指良好的职业伦理。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对法科生职业伦理养成的作用显然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强化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建设势在必行。强化课程建设的思路有:将其设立为必修课;增加案例教学及探讨课的比重,以克服灌输式教学的弊端;在教学方法上予以改进。另外,将法律诊所及模拟课程等体验式的教学方式纳入到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公益法律服务,践行法律职业公共主义的使命,总之,从多方面多渠道,理论教学加之法律实践课程,多管齐下,提升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水准。
鉴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对法学教育的引导作用,除了重视法律职业伦理教学之外,还应当增加法律职业伦理在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的内容。国外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伦理是重要内容。水门事件将很多律师牵连到丑闻之中,美国律师协会和法学院采取行动,加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将法律职业伦理课程设置为必修课,法科生只有在通过法律职业伦理考试的情况下才能毕业。美国大部分州都要求学生在参加律师职业资格考试之前必须通过全国统一的法律职业伦理考试——美国跨州职业伦理联考(MPRE),这无疑是一种促使法科生认真学习法律职业伦理的有效措施。
反观我国以往的司法考试,法律职业伦理在考试中所占比例较小,无足轻重,从历年命题看,将相关法规法条直接变换为考试内容的题目较多,难度不大,综合性较差。建议在今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命题中增加相关内容,提高命题难度,强化综合性及实践性,把当下司法实践中出现的诸多法律职业不当行为、违法行为以及犯罪行为作为案例来进行考核。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