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县检察院出实招 五项举措护航公益诉讼
2018-05-02 10:27:00  来源:  作者:李洁

   2018年3月22日,灌南县检察院对江苏省近十年来最大海上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提起公诉,同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某渔业有限公司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是江苏省近10年来查获的最大的非法捕捞案件,案件发生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由于该案对海洋生态破坏严重,侵犯了社会公共利益,灌南检察院在办理该案中坚持刑事打击与民事公益诉讼相结合,经履行诉前程序并报省院批准,决定提起行政附带民事公益诉讼。

  一、案件重大复杂 

  1.挂牌督办、案情重大。该案是中国海警局2017年1号督办案件,由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挂牌督办,指定灌南县检察院管辖。是江苏省近10年来最大的非法捕捞案件。 

  2.涉案人数多涉及数额大,犯罪组织化、集团化特点明显。该案是在禁渔期、禁渔区、用非法作业方式、非法网具进行的集团化捕捞。非法捕捞渔获物共达910余万公斤。上下游非法捕捞、物资补给、渔获处置、财物监管、收购转移等配合密切。 

  3.生态破坏严重。一是涉案渔船作业方式生态资源破坏严重。网具张开“顶天立地”。本案中,网具规格大,作业区域水深较浅(20m左右),作业时网口扩张高度上至海面,下贴海底。(顶天立地型)。网目“大小通吃”,被称为绝户网。囊网网目尺寸极小(只有1cm),进入网囊内的资源幼体以及饵料类生物群体均难以脱逃。对漏网之鱼具有伤害。二是严重破坏近海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案涉及的海州湾渔场的鯷鱼、方氏云鳚等虽然是低端饵料鱼类,但是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最基础的生态地位,是29种食物链(鱼类23种、甲壳类2种、软体动物4种)上层生物的饵料,对产卵亲体和鱼卵仔稚鱼具有损害。 

  4.取证固证难。一是区别于陆地犯罪,海洋犯罪流动性强,现场证据难以保存,难以复原现场。二是本案作案地点在跨省多个海域,涵盖青岛、威海、连云港等地,取证单位涉及渔业生产、渔业收购、鱼粉加工等行业,多地区、多领域、多行业,导致取证存在阻力和困难。 

  二、为海洋非法捕捞案件办理探索积累经验 

  1.建立诉讼维权专项基金。针对诉前事实调查环节对环境污染范围、侵权损失、修复成本等鉴定涉及费用高但各相关部门均无此项预算科目的问题,建立公益诉讼专项基金。基金数额200万。 

  2.明确公益诉讼证据适用规则。通过该案办理,灌南检察院与法院、江苏海警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非法捕捞罪的刑事证据规则,提升了指控犯罪的精准性与海洋生态保护的力度。明确刑事案件证据可以作为民事公益诉讼证据使用,用环境资源司法的眼光来综合运用证据。 

  3.强化非法捕捞案件专业化办理水平。一是建立环境资源海洋生态案件专家咨询库。二是建立环境资源专业化办案团队。三是确立专家证人出庭机制。与海洋渔业领域专家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并明确在需要的情况下,邀请专家证人出庭就鉴定意见或其他专门性问题提出意见。四是结合案件办理,制定出台《灌南县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调查实施规则》。 

  4.注重保护人权,分清罪责,分层追责。根据各人在共同犯罪和生态破坏中的作用的不同,分出轻重。公益诉讼赔偿对于船长以上实行连带责任,与一般渔民不同,整个案件追责体现出层次感。 

  5.建立诉前磋商机制。诉前就公益诉讼修复相关问题与当事人与律师加强磋商,明确赔偿数额不是目的,修复被损害的生态、社会关系才是目的。 

  三、形成多项机制对类似案件具有指导价值 

  1.刑事打击与民事公益诉讼配合,用恢复性司法理念指导案件办理。围绕公益诉讼,组建环境资源专业化办案团队“民事、刑事、行政”三检一体专业性办理案件。综合履行刑事处罚、民事补偿、行政督促各项职能。避免刑事、民事多头办理,职责不清。 

  2.创新提出赔偿数量的核算方法。在立足提起公益诉讼,开展生态修复,在明确“捕什么还什么,捕多少还多少”的原则基础上,实行多样化海洋修复。经过召开理论研讨会反复论证修复方案,最终采用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出具的生态修复方案,原则上损害品种对放流品种相对应,无法放流苗种的,以育苗技术成熟且能批量解决苗种数量问题的品种进行替代修复。 

  3.实现海洋非法捕捞案件理念转变。一是从对渔业资源的保护改变为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二是从单纯的刑事 打击转变为海洋生态修复与人际关系修复。 

  4.拓宽公益诉讼案件线索来源。环境资源专业化办案团队吸纳具备民行和侦监办案背景综合素质人才,具备较强的挖掘线索能力,同时将原有的12309民事检察热线增加了环境侵害行为的举报职能。 

  5.组建连云港灌河流域环境资源巡回检察部。集中管辖连云港灌河流域环资类案件。包括连云港全市涉水环境资源案件和全市海洋环境资源案件。 

  编辑: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