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连云港市检察院根据2017年全市检察工作主要业务数据和省院点评情况,针对公诉部门办理案件质量不高、专业化水平不强、对下指导不够、领军型人才不多等突出问题,制定《关于进一步提高全市检察机关公诉案件质量的意见》《连云港市人民检察院询案问责实施办法(试行)》《关于加强全市公诉部门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工作机制,以新型公诉团队建设为契机,选拔培养公诉专业化人才,聚力提升案件质量,全力促进公诉工作补齐短板,提质增效。
一、严格考核问责,全力提升案件质量。一是补齐薄弱环节。深入剖析去年问题案件,针对退查未重报、依法适用不起诉权等易发生质量问题的6大薄弱环节,制定《关于进一步提高全市检察机关公诉案件质量的意见》,通过重申要求,明确责任,加强对下指导监督等方式,督促两级院公诉人员切实转变司法理念,加大案件办理规范力度。二是加大问责力度。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出台《连云港市人民检察院询案问责实施办法(试行)》,将责任性错案、超期办案、监督不到位、违反诉讼流程四类情况列入询案范围,对于经调查属实应当承担司法责任的检察人员启动问责程序,严肃追究司法办案责任。三是实行一票否决。针对全市无罪案件、撤回起诉案件全省最多的客观现状,修改完善了全市公诉工作考评办法,对基层院出现无罪判决案件2件及以上或撤回起诉案件3人以上的,除公诉条线考核逐件逐人扣分外,将取消该院整体工作年度评先资格。
二、科学调配力量,打造专业化团队。一是合理调配岗位。改变传统的办案人员与内勤相分工的模式,不再设置专职内勤岗位,将以往的内勤工作根据所需对接的部门和单位以及工作性质,划分到每个办案组中。开展活动、案件信息写作、文字调研等工作由内勤人员单独办理转变为组内员额检察官、检察官助理共同承担,收发记录等单纯事务性工作由书记员承担,通过内部岗位调配,最大化发挥团队作用。
二是组建专业化办案组。在对近三年全市公诉办案量的调研基础上,根据办案人员专业特长和办案经验,将10名员额检察官分入职务犯罪类案件、毒品和环资犯罪类案件、经济犯罪类案件、暴力型犯罪类案件、侵财类及知识产权犯罪类案件五个专业化办案组。对各组受理案件范围进行了详细规定,改变以往办案“多而不专”的局面,提升公诉案件办理专业化水平。三是科学搭配团队。按照检察官助理、书记员不同类别、老中青不同年龄,合理优化办案组内人员比例分配。以老带新,面对面传授办案经验,发挥传、帮、带作用;以新促老,手把手示范最新办案软件,互帮互助,增强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注重分析研判,强化对下指导监督。一是建立月度分析例会制度。建立每月初召开全市案件质量分析例会制度,对照全市公诉工作月报,加强动态研判,分析各基层院公诉工作存在的不足,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二是加强工作指导。市院公诉处要求各基层院联系人员每月抽出时间到对口基层院进行实地调研,针对分析例会发现的问题,深入了解客观情况和原因,实实在在解决困难问题,举全市检察之力搞帮扶、促后进。三是加强案件监督。市院专业化办案组分类对下指导案件,明确指导责任,疏通请示汇报渠道,办案组每半年就全市类案质量提交分析研判报告,加强对下指导力度和准确度,对基层院所有请示案件,建立对下指导专门台账,明确记录指导意见,逐案跟踪基层院落实情况,发现拒不执行上级院决定的,严格启动追责程序。
四、立足引智强检,增强队伍整体素能。一是建立重点培养人才库。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全市公诉部门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公诉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摸清人才队伍现状,根据人员学历、专长等基本情况,以个人申报、组织推荐、综合评议的方式,建立条线人员信息库,初步确定全市公诉人才的重点培养对象。二是建立培训交流机制。与华东政法大学签订《共建教学基地协议》,全年分两批赴华东政法大学培训,为公诉干警提升司法理论水平、探讨解决司法前沿问题和新型犯罪问题提供平台。借力高校智库资源,拟聘请南京大学、华东政法等理论实务专家入会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全市公诉培训提供优秀的师资力量和优秀导师。围绕公诉工作重点,建立常态培训机制,聘请侦查能手、资深法官和优秀律师开展业务培训,全面提高法律监督能力。开展上挂下派工作,建立两级院干警锻炼交流异地挂职等机制,以灌南县与张家港市院交流机制为模板,探索侦查部门、审判机关跟班学习机制,让公诉队伍走出去,为公诉干警开阔视野、转换观念、提升能力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三是以赛代练提升核心竞争力。以业务竞赛、考核为抓手,加快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统筹开展“一案、一庭”即全市典型案例评选、全市优秀考核庭的考核评比工作,开展精品小课堂评比,促进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共享,以业务考核、评比为导向,提升全市公诉工作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