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检察官学院沙河校区,我参加过两次培训,一次隆冬,一次盛夏,印象都颇为深刻。
2015年12月,北京那时还常有雾霾。老师从市区匆匆赶来为我们上课的时候,总要先抱怨一下恼人的雾霾和堵车,然后再进入正题。确实,那时天空每天大多是灰蒙蒙的,空气中还有为了取暖燃煤的烟气。学院里的树有一天竟然还出现了雾凇现象,倒是甚为美观。从南方来的我,事先做了全部的准备,买了毛线帽子、厚手套,一进地铁,地铁里可真热,到了室内,室内也很暖和,我的帽子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
校区可真偏远啊,有同学周末冒着严寒去颐和园玩,冬天的湖边,零下近十度,想想那可是真冷。不过,回来的他们显然更多的是兴奋。冷?还行。
那次培训,从第一节“破冰”课开始就显示出有很好的规划,半个小时的“破冰”,小组成员有点儿神奇的牢固地记住了彼此的姓名和面容,这在以前许多次培训是直到结束也难以达到的熟悉程度。我所在的一组给自己起名“打虎队”,擅长绘画的还现场设计画出了队旗。接下来的培训课程既丰富充实又具有挑战性,好几节还是实训课,小组和小组之间组队PK比赛,大家当然怕自己输了没面子,幸好一组“打虎队”的队长十分多谋善断,组员们人人出力,各项活动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这也让大家倍感自豪。
临近跨年,学院专门组织了迎新晚会。为了这场晚会,气球、彩带、灯光,全都布置起来,哪一个步骤都没有省略。为了排演节目,大家纷纷将自己压箱底的功夫都展示了出来,唱歌、跳舞、趣味游戏,一片欢声笑语。有人现场进行书法展示,写得好大一幅字,铺满地面,真是满室生春。
那真是一次最为愉快的培训经历。也可能是历次培训认识朋友最多、友谊延续最久的一次。时过七年,群里大家仍不时互问近况。
记得培训结束离别的那一天,大家彼此都有些依依不舍。那天学院的天色很美,是一种北方才特有的艳丽的蓝色,十分深邃,还点缀着一朵特别奇幻的云彩,它好像是在挽留、在告别,将北京深藏的美显示给偶尔才能到来的学子,让他长久记得、不会轻易地忘记。
2022年8月,盛夏,先坐地铁再转公交的我,在百善镇的站台下车,再一次站在国家检察官学院沙河校区门口,真是觉得既熟悉又亲切。与上次的寒意袭人不同,这次感受到的是阳光耀人眼目,学院的草木高大茂密、郁郁葱葱,在盛夏的空气中散发着清新的香气。
这一次培训的意义挺不一般。因为疫情的影响,据说这是学院近一年未开班后,重新启动的首次开班,因此打破了以往暑假期间不开班的惯例,老师们放弃休假,各方克服种种困难才保证了培训的顺利进行。
我因住在宿舍的三楼,体验甚好,不过有的同学遇到了困难,主要是北京今年的夏天异常潮湿。盛夏季节,一楼的廊前每天都要晒着好几床雪白的棉被,莫名的很喜感。有时晒着晒着,竟又下起了雨,让大家不禁对北方的夏天泛起了迷思。
空气倒是好多了。天空每天都蓝得像刚刚洗过一般。天气开始很是炎热了几天,但立秋之后,气温一下子就降了许多,让人竟体会到北京秋天的几分美好。
我参加的培训内容丰富全面又具有启发意义。对我而言,最有启发的是刘品新教授《大数据法律监督的原理和实践》,我甚至觉得,即使只听了这一节课,这一次的培训也都不枉此行。刘品新教授的观点是大数据法律监督=纠正“异常”类案+实现“溯源”治理。“以类案监督为核心”,是最高检明确数字检察创新发展的要义之一。展开来说,全国检察机关要以“类案”为切入点,打造数字式的“类案监督”,作为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的核心任务。这一节课内容是多么丰富,让我感觉到在课后还要花许多时间才能真正理解和实践。课堂上,老师还倾情教授所有的方法,实在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表率。这节课程也让我意识到,在大数据时代,检察人员一定要与时俱进,打破思维壁垒,拓宽眼界,掌握技能,才能开拓性地开展法律监督工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培训中让人更加体会到法律的智性之美、理性之美。当然,这一次也有遗憾,有的学员,因为疫情在宿舍隔离了几天才再参加上课;有几节本来安排的是线下课程,又临时改为了线上课程。还有就是,大家都很遗憾,好不容易来一次北京,却不能好好地看一看这个城市。
只能期待下一次了。当离别的行程再次开启,十天的时光已经悄然飞逝。学员们之间虽然未能像上一次那样亲密相处,却仍然带上了一股离愁别绪。可能,愈是这样难得的相遇,愈是让人感觉珍惜吧。
离别前夜,学员代表发言。有一位1996年出生的女孩的临别发言特别地打动了我。她第一次来,很好奇,为此,她每天很早起身,在学院里跑步,拍摄所看到的花花草草、一树一木、遇见的小动物,她还讲述了这十天里自己的所思所想。因为事先没有准备,她讲得很零散、很细碎,也很随意,可是听着她的讲话,我的眼前浮现的却是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听着她如散文诗一般的讲述时,我已经和她一样,开始期待着会有更加美好的下一次的培训。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