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艺术家曹梅梅作品《哭嫁》
我老家农村一带,至今延续着新娘哭嫁的风俗。
整个哭嫁程序很讲究。新娘身着红色服装,当新郎敲着锣鼓、吹着唢呐、鸣放着鞭炮前来迎娶时,早已准备就绪的新娘由媒人搀扶着走出闺房,与家人告别。此时,新娘走到父母面前,或鞠躬或下跪,悲恸之声忽然暴发,泪水潸然而下,这就是哭嫁。此刻,场面甚是寂然,围观者肃穆,无交头接耳的细碎。受新娘的感染,泪腺发达的村妇也跟着流泪。待新娘、新郎上路后,围观者望着新人远去的背影,这才七嘴八舌不停口,但多为赞美、祝福之词。
据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孔子儒家思想的熏陶,孝敬父母为后人的天然职责,而哭嫁则是女儿出嫁后尊敬父母的一种表现。原先城乡都流行这一风俗,后来城市与文明接轨早一步,都市人认为哭嫁已不符时宜,更多的是小车、大车迎送,歌舞喧嚣,觥筹交错。农村地区由于交通与经济不发达,相对闭塞,哭嫁便成为一种沿袭很顽固的乡村风俗文化。
哭嫁应是真情所发,所谓情到深处泪湿襟,这哭嫁包涵了血浓于水的真情。如同文艺创作一般,有感而抒,没有感受就写不出真实的作品。试想想看,新娘在家有父母呵护,有兄长疼爱,享受着公主般的待遇,如今要离开朝夕相处的家人,在夫家是否也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真是个未知数。所以,新娘想到这些,如何不有感而哭呢?当然,也有一些姑娘的泪腺不发达,惜别父母时怎么也哭不出来,倒是围观的人一逗乐,居然扑哧一下笑出声来。
小时候,我是个爱看热闹的人,一有村姑出嫁,只要不上学,我都要去凑热闹、看稀奇,享受他人的喜悦,或者希望得到一些枣子、瓜子吃吃。有一次,堂姐出嫁,我父母特地到学校为我请了个假,我也成了“吾家有姐初长成”的小主人。我以为堂姐要哭嫁,谁知堂姐一滴泪水也未流下,一副拂袖而去不复还的气概。
我依稀知道,堂姐在娘家的日子很苦。那年月,所有吃的、穿的、用的都凭票。堂姐家本身就很穷,堂伯死得早,堂伯母年老多病,是个“药罐罐”,所以堂姐做不起衣服,也无法打扮。农村姑娘家也爱美,可补丁加补丁的衣服确实寒酸,我母亲看不下去,就把一些旧衣服送给堂姐穿。更要命的是,堂嫂常常拿眼色给堂姐看,责怨堂姐是嫁不出去的“赔钱货”。我母亲劝堂嫂要多积口德,可是堂嫂是有名的母夜叉,骂起人来三天三夜都不停歇的。
很多次,我看见堂姐背地里偷偷哭。我知道,堂姐心里很苦,今天终于嫁出去了,她就如释重负了,所以她的脸上如四月的阳光闪闪发亮。堂姐笑了,笑得很灿烂,也很美。
据说,堂姐嫁得很远,以至于我很多年都未与她谋面。后来,我远离农村参加了工作,再后来,堂姐很风光地提着大包小包拜见我父母,我才知道她嫁出去后很幸福。她说,托邓伯伯的福,她的两个女儿都在深圳打工,一个儿子在广州一家公司当高管,家里的茅草房早改造成了洋楼。我为堂姐找到幸福而感到自豪,真是苦尽甘来。
哭嫁虽然只是一种风俗,但却也是世间百态,是普通人自己一个个刻骨铭心的人生。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