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懂的避讳
2018-07-13 09:30:00  来源:检察日报

   《后汉书·吕强传》有曰:“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看到“皓首”我就想,古人就是文雅,哪个字不文不古不雅不用哪个字,看了《山堂肆考》我才知道,有不少这样的用词,也是因为古代的避讳硬给避出来的,原来“皓首”是因为“齐桓公名小白”,所以才“改白首为皓首”的,这一避不要紧,连民间的俗语都显得文质彬彬了:“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

  这个“皓”字与“白”太接近了,一看皓首就知道是白头。但在古代避讳用字中,还有很多字不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来,这对大家学习古文,特别是初学古文的人,确实是个障碍,就拿我们如今常说的相国来说,它在战国时期,其实是被称作相邦的,但刘邦称帝后,为了避讳“邦”字,“相邦”从此就变成了“相国”,“相邦”一词,也就很少有人知晓了。

  与之相似的还有一个李元霸。李元霸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李世民的弟弟,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生的第三个儿子。实际上,李元霸真名叫李玄霸,由于他犯了清代康熙皇帝玄烨的讳,所以就将他的名字改为李元霸了。这是哪儿跟哪儿呀,人家在唐朝初年起的名字,相隔千年,应该改名的也是你玄烨呀,怎么把人家的李玄霸改了呢?这一改倒好,人家叫了一千年的名字,你一句话,让人家的原名在世间消失了,给人家安个李元霸,李玄霸在天之灵读到后来的典籍,他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说到李世民,他改的更多了,不但改“世”还改“民”。人名中以代、时、嗣、俗等字代“世”的不计其数,就连前代的皇帝也不能幸免,“世宗”都变成了“代宗”,还有不少人更干脆,中间那个字根本就没有了。北周大将军席雅,隋文帝时上柱国王积,隋炀帝时文林郎裴清,唐高祖相裴矩,唐太宗时著作佐郎邓隆等,均属此列。连大慈大悲、普救众生的观世音他都敢改了,还能不敢改谁的名字。据《辞源》(修订本)“观世音”条云:“唐避太宗讳,但称观音。”

  “民”字也与“世”字一样,除了让人家的名字由三个字换成两个字外,也有了不少替代字,人、士、臣、丁以及百姓等字词,都有过代民的经历。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有这么一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人风,乍一看,还以为是人来疯或者是有人中风了呢。其实它就是民风,是避讳李世民的“民”字带来的不便。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有一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这里的明妃,就是我们熟悉的王昭君,为了避讳并没有称帝的司马昭,就将“昭”改为了“明”。还有蔡文姬原字昭姬,也是为了避该讳而改成了文姬,真的让人迷糊呀,蔡昭姬已经没有人再知道了。

  但也有避讳避对的,如在《史记》等很多古代典籍中,否定词还常常用“弗”字,“弗能禁也”中的“弗”,就是“不”的意思。汉昭帝刘弗陵登基后,“弗”字便不能用了,改成了“不”,从此以后直到今天,“不”字约定俗成,就成了我们书写和口语的最常用否定词。

  编辑: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