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王者”
2018-06-29 09:35: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龙婧婧

    《棋王树王孩子王》是作家阿城的三部中篇小说集锦。阿城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创作,依次完成了《树王》《棋王》《孩子王》。这三个不同的故事发生在同一时代背景下,正是文革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期,其中《棋王》《孩子王》的主人公是下乡进行劳动改造的知识青年,《树王》的主人公是文革期间被改造的对象。

  这念起来颇有节奏的题名,配上作者极简的近乎白描的文笔,让人充分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张力,富有想象的意境,读来如行云流水。《棋王》讲述的是一个象棋爱好者王一生自学成才,在艰难困苦中执着钻研终于成为“棋王”的故事。这看似一个励志故事,却也可以感慨王一生的生不逢时,他纵有过人的天赋和勤勉的努力也抵不过大环境的扼杀。热爱学习却没有学习机会,棋艺超群却无法施展,因不善结交领导而未能获得参加农场象棋大赛的资格,不愿朋友托关系争取名额而婉拒参加。于是,他自行与象棋比赛的前三名约赛切磋,成为真正的冠军,人们口碑中的“棋王”。这一切,只是为了告慰逝去的母亲。

  《树王》是一个悲情凄凉的故事。肖疙瘩自出场便满含冤屈,本是一个冒死战敌、立有重大战功的侦察班长,只因他在带兵归途中给极其焦渴劳累的士兵摘了农家一个桔子而被认为是军阀作风,撤销了集体一等功。他申请复员投入农场垦殖工作,是干活的一把好手,却在那个年代被无端揪出来成为造反对象。当上级组织人马砍树烧山时,他极力劝阻却终抵不过组织命令的强硬。山上“树王”的倒塌,满山动物逃生的惨叫要了他的魂。他随之病亡,临终前要求葬在“树王”附近。

  《孩子王》讲述的是一个分场学校的老师,因改革现有教学模式推崇智识教育而被总场教育科的干事约谈撤销了老师资格。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政治性是唯一评判标准。孩子们的作文里会写“红旗飘扬,战鼓震天”,却不会写一封像样的信。当孩子们逐渐认了许多有用的字,开始学会叙事和表达,真正感到学习的有用时,老师却“下课”了。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僵化刻板的时代遏制了孩子们的成长,遏制了任何试图革新的举措,一切只能循规蹈矩、墨守成规。老师在离别时,最心疼的是其中一个很努力、进步很快的孩子,这是他希望的种子。

  三个不同的故事读来却让人感到同一种悲怆。就如胳膊拗不过大腿,小人物的抗争拗不过其所处的时代。时代大环境犹如紧箍咒笼罩在人们头上,圈定着人们的发展范围。王一生、肖疙瘩、老师都是社会底层民众的代表,尽管他们有能力、有见解、有创新,但他们没有发展机会、申诉机会、表达机会。好在谁都拒绝不了万物的生长,谁也无法遏制一个民族崛起的力量。物质生活逐渐丰实、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两手抓两手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广为宣传、众多“草根”选拔平台兴起等等,我不由得庆幸,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新时代、好时代。在这个开放、包容的时代大环境下,我们有较多的发展平台,有多元的评价体系,有科学的理念共识,人人都可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与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

  有人说“不能改变你所处的环境就去适应它”,可即使在那般情形下,小人物也没有随波逐流、甘于屈服,却能够以一己之微薄力量选择抗争——王一生的潜心钻研、自行约赛;肖疙瘩的劝阻不成以身同归;老师宁肯被辞退也要坚持“有用的教学”,这都让人肃然起敬。尽管结局都不那么美好,可他们却有各自的乐趣、幸福,这种乐趣、幸福就是他们使生活成为一种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正如《棋王》中最后写的:“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为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于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

  这或许是悲怆之中的一丝光芒,这无数小人物的点滴抗争行为可以积聚成推动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一种力量,星星之火也可以呈现燎原之势。我们今天的现实,曾是他们奋斗的梦想;我们今天的时代巨变,正是在他们殒身不恤的基座上搭建……

  于他们而言,所有的辉煌都伴随着苦难,所有的梦想都倾注着希望。他们,是真正的王者。

  编辑: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