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从1954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起,到2011年获奖,从事诗歌创作57年。在这57年中,他所写的诗,一共163首,平均每年还不到3首。与之相对的,则是当下某些作家们惊人的写作速度,据说有的畅销书作家,一本20万字的书,一个月内就能完成,一年就有十多本书问世,真可谓名副其实的“高产作家”。
一个写作者,能为社会多贡献一些精神食粮,本来是好事,但如果因追求发表数量而忽视了作品质量,那么这种好事就要大打折扣了。世界上最可怕的垃圾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文字垃圾,生活垃圾污染的只是人的身体和周围环境,而文字垃圾残害的则是人的心灵。当前出版业异常繁荣,每年出版的图书数十万种,但在这么多图书中,能被人们记住的却寥寥无几。在这样一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很多作家已静不下心来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去打磨一部精品了。
哲学家李泽厚曾劝告作家们:“我希望作家气魄能更大一点,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作品,不要急功近利。真正成功的作品,真正反映一个时代的作品,现在发表或者若干年以后发表都一样,这样,就不会为了发表,而迁就一时社会的文化的气氛,甚至动摇原来气魄雄大的构思……不要急,不要迁就,不要迁就一时的政策,不要迁就各种气候。像卡夫卡的作品,甚至是死后才被人们认识到其价值的。《日瓦戈医生》,不是也在帕斯捷尔纳克死后才在苏联发表吗?但历史给了他们以公正的评价……献身于文学事业,就是要对文学无比真诚,果戈里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的时候,就毅然烧掉自己的手稿。这就是真诚。一个真诚的作家,只对人民负责,只对历史负责。”
美学家高尔泰先生的写作,也是慢工出细活,那本《寻找家园》写了十多年;新近出版的《草色连云》也写了好几年。作为美学家,他的骨子里有着强烈的精品意识,对于那些所谓的“高产作家”,他保持着十二分的警惕:“一些作家很自豪一天写了多少字几天写了一部长篇……我很惊讶:被作者如此对待的作品,是他灵魂的表现、心血的结晶吗?是人文理想的崇高诉求吗?”
纵观古今中外文学史,真正决定一个作家是否伟大的,不是其作品的数量,而是质量。很多优秀的作家,一生只写过一本书,但却在文学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有的只因一首诗或一句诗,就成为流芳千古的名家。作家丁玲曾提出过著名的“一本书主义”,大意是指一个作家必须写一部立得住、传得下去的书,要有一本足以支撑自己的书,作品不能光图数量而忽视质量。
卡夫卡说过:“我们需要的书,是一把能够劈开冰山的利斧!”经过细致打磨的书籍才是精品,而批量生产、粗制滥造的书籍只能是一堆堆的文字垃圾。我们应该记住周国平的那句话:“要想流芳百世,何必鸿篇巨制,一首小诗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