枷锁岂会自断
2018-05-18 10:36: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钟晋

  电影《断锁怒潮》改编自真实事件。导演斯皮尔伯格也自信地认为:“这部影片将永远跟随着我们……我拍的不是别人的故事,这是每个人的故事,每个国家每个种族都应该知道这个故事。”可惜“既生瑜何生亮”,该片“不幸”与《泰坦尼克号》同在1997年问世,若论该片在中国观众当中的知名度,其与《泰坦尼克号》相距岂止十万八千里。

  两部影片的剧情均与海洋相关,只是前者漂流而至的是血腥残暴的贩奴罪孽,揪心而颇为复杂;后者于海难中迸发的是荡气回肠的真爱绝唱,沉痛却不失唯美……对于许多观众而言,显然更青睐后者!斯皮尔伯格的一番苦心,也许有一大部分就是随着“爱如潮水”而打了水漂。

  《断锁怒潮》讲述了一群黑奴血泪斑斑却终得命运“恩宠”的传奇经历。1839年的大西洋上,一艘西班牙商船Amistad(西班牙语意为“友谊”)号搭载着一百多名从西非塞拉利昂买来的黑奴驶向目的地美洲。在古巴的奴隶集中营短暂周转后,因船上淡水与食物储备不足,奴隶贩子将50多名黑奴用铁链锁在一起沉入海底。侥幸活下来的黑奴在曾经的部落酋长辛克的带领下,趁电闪雷鸣之机挣脱锁链奋起反抗,“友谊号”上顿时鲜血淋漓。辛克留下了两位白人船主的性命,想要他们将船开回非洲。但两位幸存者自然明白黑奴到家的日子将会是他们的祭日,于是驾驶船只往美国东海岸漂泊了近两个月。

  后来,在康涅狄格州上岸取水时,船只被美国海军拦截。辛克等44名黑奴遭到逮捕,并被指控犯有海盗罪和故意杀人罪。获救的两名船主,似乎更看重“保护财产”而忘记为白人同胞“复仇”,主张将案件移交西班牙管辖。西班牙政府也明确要求将涉案船只和人员均移送该国,理由是1795年美西两国签订的《平克尼协定》规定,各国对于海难中遇难船只和货物应当立即交回它原所属国。截获该船只的海军军官也来“横插一杠子”,提出应该把这艘船当成他们的“战利品”。

  这似乎是一件法律关系非常清晰的案件,黑奴“暴动”的船籍属于西班牙,事发生时船只行驶在公海上,被害人也是西班牙人,只是船只偶然漂到美国海域,美国法庭有足够的理由将案件移送西班牙管辖。当时以总统范布伦为首的美国政府,同样主张将案件移送给西班牙以改善两国关系。但是,案件的管辖权及其他司法裁决,最终还是应当由法庭来决断。

  即使明知美国政府已有偏向西班牙的意见,还是有许多“不识时务”的美国人在为辛克等人的自由而奔走,业绩本就一般的罗杰·鲍德温律师不顾进一步丧失老主顾的风险为辛克等人辩护。1839年时,英国等地已经立法明确贩卖黑奴是违法行为,美国也曾在1808年立法禁止奴隶贸易。1819年《美国禁止海上奴隶贸易法》也规定“不论以任何形式,进口或带入美国领土的任何黑人、混血者、有色人种,只要对他们有任何占为奴隶和劳役的企图,都为非法”。辛克等人被贩卖的中转站古巴虽然允许奴隶存在,但罗杰·鲍德温只要证明辛克等人是自非洲贩卖而来,西班牙人的行为便是非法。而西班牙人虽然持有辛克等人生于古巴的“证明”,可后来鲍德温发现辛克等人根本不通古巴语,这些证明文件显系伪造。

  美国在1833年4月便成立了全美反对奴隶制协会,不久这类组织就达2000多个,参加协会人数超过20万人,这些人也成为罗杰·鲍德温的坚强后盾。

  审判进行,身为天主教徒且曾表现出强烈种族偏见的裘迪逊,被非常“巧合”地任命为一审法官。但判决前一夜,裘迪逊法官在教堂里与上帝进行了深度的“灵魂交流”。第二天,他竟然出人意料地判决黑奴无罪,并由美国政府出资送他们回家,这令范布伦总统措手不及。

  支持蓄奴的南方代表以及范布伦并不善罢甘休,案件上诉至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最高法院9个大法官中有7个来自南方,甚至有人就是奴隶主,二审的胜负着实难料。罗杰·鲍德温只好向当时已经73岁高龄的联邦众议员约翰·昆西·亚当斯求助。这位开会时常打瞌睡、走路也不大分得清东南西北的老头的确来头不小,他是美国第二任总统、《独立宣言》及美国宪法起草人约翰·亚当斯的长子,他自己则早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并取得律师资格,还曾担任美国第六任总统。

  约翰·昆西·亚当斯这位退休总统“摇身一变”成为一名辩护律师,他在父亲的塑像下饱含深情地诠释《独立宣言》的真谛,指出这一审判有关美国的命运。

  最后,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以八票赞成一票反对,裁定这些黑人不是《平克尼协定》中所说的“货物”,不是奴隶,而是自由人,他们拥有反抗残杀暴虐的自然权利,他们应该重获自由。终审判决宣告后,西班牙女王写信讽刺即将离任的范布伦总统:“连自己的法庭都控制不了,如何控制一个国家?”

  历史不是某一个英雄单枪匹马所谱写的。参与这一历史事件的辩护律师除了约翰·昆西·亚当斯英名远播,罗杰·鲍德温的原型则是大名鼎鼎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后代,后任康涅狄格州州长、美国国会参议员,参与协作的律师还有耶鲁法学院的创始人赛斯·斯台普斯。他们的悲悯之心,他们的勇敢担当,时刻感染着民众,影片不时出现一些毫不相干的白人在囚室或法庭外面自发地诵读圣经为黑奴祈祷,这种人类灵魂的力量也促使辛克在联邦最高法院的审判庭上用初学的英语高喊:“Give us free!”

  电影的价值观总在不经意间植入,好比辛克部族沦为奴隶的噩运,剧情交代并非是白人将他们俘虏,而是黑人部落之间的自相戕害。黑人相互残杀、贩卖同胞给异族,仿佛奴隶制的原罪当归属于黑人种族本身。可是,“没有买卖便不会有杀戮”,没有白人为了经济利益而推行残酷的奴隶制,也就不会有近代黑人的那段血泪史。若是以完全自恋的“审美观”来驾驭整个剧情,再漆黑一团的“暗夜”里也能找出一丝丝可以无限炫耀的“光芒”!但是,文明进程、综合实力的差异却不容忽视,正如影片伊始,复仇之后的辛克站在血腥满布的“友谊号”上,一脸迷茫地看着一艘游轮正承载着一群载歌载舞的白人绅士贵妇缓缓离去,在洋面上擦肩而过的两艘船只,俨然一个来自天堂、一个来自地狱。

  这两个世界相隔如此之近又相差如此之远,显然不是辛克可以完全理解的,部落酋长的英明勇敢局限于那一片狭小的时空里。也许只有当他真正清醒地认识到枷锁如何飞来,才能积蓄力量,冲破束缚,用手中的“石块”战胜将要撕裂他和族人的“雄狮”!

  编辑: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