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聂瑜:破冰在路上
2020-08-27 08:35:00  来源:连云港市人民检察院

  屏幕上的图片大家熟悉吧?对,这就是去年热播的刑侦剧《破冰行动》,它让我们领略了老戏骨的精湛演技,也让我们知道了该剧的真实发生地——曾经国内毒品重灾区广东省陆丰市。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林阿才就来自这里。

  故事要从六年前说起。当时江西毒贩兰平刚出狱,一场饭局认识了林阿才和连云港人徐小。屡教不改的兰平,又主动探起贩毒路子,慢慢这三人建起了跨省 “贩毒链”。兰平从林阿才这买毒,安排马仔胡华开车把毒品从广东运到连云港,交给徐小贩卖。14年4月24日凌晨,胡华运毒路上,被江西警方查获,缴获冰毒7公斤。胡华落网后,兰平安排徐小把手中毒品尽快出手,交易时被连云港警方抓获,随后,兰平等10名毒贩相继落网。林阿才成了漏网之鱼。

  时间的指针回到2019年9月28日。潜逃五年之久的林阿才,突然在派出所现身,声称要自首。案子侦查终结后移送市检察院,我,正是案件的承办人。

  拿到案子我发现,林阿才虽说要自首,但到案后历经6次讯问,却始终未如实供述。自动投案却零口供?这种反常引起了我的疑问。于是,我对六年前的贩毒案进行了梳理,发现了一个关键人物,运毒的马仔胡华,他在供述中提到被查获的这7公斤冰毒,同样是兰平安排从林阿才手里买的。那么,林阿才除了公安移送的4公斤外,这7公斤能否追加起诉?

  可是,兰平和胡华已执行死刑,细节无法补证;冰毒是现金交易,没有银行流水;行车轨迹、通话记录,时间太久,无法调取。这7公斤,检察机关当年也指控了兰平贩卖,但法院最终仅判了胡华一人运输毒品。此时,我犹豫了。顺着公安移送的4公斤起诉到法院很简单,也很轻松。但,我心有不甘!刑法规定,贩卖冰毒50克以上,将面临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7公斤是140个50克啊!这背后有多少妻离子散、又有多少家破人亡。我知道,在毒品案件中发现追诉线索就像闯关,只有克服层层关卡,才能发现案件真相。我想试试看!

  摆在我面前的第一关是——现有证据这7公斤能否诉的出去?我决定先会会林阿才。看守所内,林阿才交给我一封手写的悔过书。看完后,我问了他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和兰平什么时候认识?13年初。兰平13年7月才刑满释放,你们如何在年初就认识,他顿时语塞。第二个问题,兰平打到你妻子账户上的钱怎么解释?委托我买彩票。买什么彩票要同一天打款十几万?他沉默不语。第三个问题,你说只是介绍毒品卖家给兰平?是的,他们互不信任,需要我在中间传话。毒品和毒资有没有经过你手?没有,他们自己完成的。他们不是互不信任吗?他哑口无言。三轮交锋后,我确信,林阿才在撒谎。

  接下来我转变思路,打破和原案的割裂关系,把审查重点放在间接证据上。在胡华的供述里,我发现,当年他按照兰平安排,先后从广东同一男子处购买冰毒4公斤和7公斤,这两次交易方式和细节高度相似,而且4公斤的事实当年已被法院认定,兰平、胡华两人也都指认这个广东男子就是林阿才。林阿才到案后,却对这两次交易均矢口否认,提出的辩解和案件证据不符,没有可信度!尽管本案没有直接证据,但,从毒品交易的连续性、隐蔽性看,现有的间接证据可以认定林阿才7公斤贩卖事实。

  诉出去不是目的,如何让这7公斤判下来?是我面临的第二关。这时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林阿才和他委托的辩护人都是广东人。他不信任我们,但一定信任他的辩护人。从辩护人这,我了解到林阿才之所以拒不认罪,是家中两名年幼的孩子和此前同案犯的量刑让他顾虑重重。于是我建议辩护人和我一起做林阿才的思想工作,争取他认罪态度的转变。记得案件开庭前,我又一次拨通辩护人的电话,他答应我再飞来连云港见林阿才一次……

  年初案子开庭,我宣读完起诉书,审判长问林阿才对起诉书指控的事实是否有异议?他沉默了,沉默的五秒钟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此时没有异议四个字缓缓飘入我的耳朵。接着,我改变庭审预案,围绕指控事实趁热打铁进行讯问,进一步固定他当庭有罪供述。开完庭后,我有些恍惚,这个庭开的比我想象中容易许多,但我也深知,这容易的背后是我对自己说过不知多少次的再试试看。最终,林阿才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也许大家会说,在毒品犯罪的斗争中,冲锋陷阵、惊心动魄的都是缉毒警察,检察官就是坐在办公室翻卷宗、写材料,但我想说,不是的,我们也有我们的主战场。指控犯罪就是我们的主战场,在这个战场我们要有敢于亮剑的担当,更要有惩治犯罪誓不罢休的坚韧。有人说,我们之所以看不见黑暗,是因为有人正竭尽全力,把黑暗挡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我,愿意做一名挡住黑暗的战士,你呢?

  编辑: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