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条腿好,两条腿坏”,提到动物庄园,脑子里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句话。书评一般都是这么讲的:《动物庄园》被认为是20世纪反乌托邦政治讽喻寓言的代表作之一。庄园的一群动物成功的完成了“革命”,将压榨它们的人类赶出了庄园,建立了一个平等的动物社会。但是“革命”中的动物领袖最终却篡夺了胜利果实,成为比人类更加专制的统治者。
看完别人的书评,好像自己的思考深度也就到这里了。可是,那首《英格兰兽》却还是会飘荡在很多动物心中吧。“在同人类作斗争的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能模仿他们”。也许,最一开始的精神领袖,对于革命还是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的。可是当胜利果实已在手中,如何分配就成了问题。这场赶走人类的革命,组织和策划者,从属和追随的群众,从来就不是在平等的地位上。领导与被领导,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为后来的问题埋下了伏笔。猪,作为庄园里最壮大也相对最聪明的群体,理所当然地将胜利归功于自己的成功领导,和,其他动物的支持与牺牲。所以,后来的牛奶不见了,收获的苹果也消失,但食物分配不均匀只是开端。曾经的章程可以随意修改,一开始还会有所顾忌,删掉几个字词而已。若有疑问,自会有洗脑专家出现,喋喋不休叫你以为自己是真的记错了。到后来就是明目张胆,直接粉刷掉之前的内容,推翻重写。粉饰太平,这个词也许用得并不恰当,但却是动物庄园里作为统治阶级的猪很擅长的事情。愚民政策历朝历代都有,不怕你不相信,只要大多数人都信的,你不相信,只能说明你觉悟不够或智力有问题。
如果说,言论的控制只是一个小小的方面,那么对同类的残忍,才是真正的集权之后被激发的恶。即便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利益纷争。关于未来的发展,关于农场的电力,两只猪,斯诺鲍和拿破仑,出现了意见分歧,但谁也说服不了谁,这相当一部分是在争夺领导权。斯诺鲍试图建立共和国,推动动物的教育,让他们能够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但拿破仑不以为然,认为对下一代的教育更为重要。第二次读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下一代的教育”,突然想到了二战时的纳粹,那些抱着狂热信念的少年,就是在那些领导的所谓教育之下,奔赴战场的吧?拿破仑把新生的九只小狗抱走了,并且全权负责他们的教育。古代的锦衣卫东厂,差不多是一个性质?只不过,锦衣卫和东厂都是选拔,而拿破仑则是从娃娃抓起,将它们的忠诚牢牢抓住。所谓“走狗”这个词也真是全球通用,长有獠牙,对主忠诚,不辨是非,指哪打哪,所以拿破仑后来用武力赶走斯诺鲍建立专政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实看这本书,最令人伤心的是其中的一匹马--拳击手的死。革命之前,他任劳任怨,从不偷懒。革命时,他冲锋陷阵,毫不畏惧。在庄园原主人试图夺回主权的斗争中,也是冲在最前面。革命后,仍旧保持。他并不聪明,也不知道什么叫做反抗。也许心中也有疑问,但并不追求答案。在最艰苦的日子里,他默默奉献牺牲,为大家的事业早起晚睡,仿佛能看到他在静悄悄的凌晨与夜晚拖着石头缓缓前行。但最后,他病死了,却被拿破仑安排卖给人类并被吃掉。一种无力感不由袭来,当善良不能被善待,还有什么值得期待?
从统治阶级,猪,住进人类的房间,一切就都已经向着不可逆的方向发展了。睡在人类的床上,穿起人类的衣服,开始与人类交易,一切都是在模仿,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统治阶级围墙外的动物很难理解,到底为什么革命之后生活越来越悲惨?也许革命第二天挤出来的牛奶是后来一切变故的小小导火线,但谁又知道,是否在革命之前,酝酿策划革命的那些猪,就已经在热切地盼望胜利果实能多分自己一点呢?
书总会读完,故事也有结尾,所不同的,只是故事中的故事会在你不知晓的地方继续,生活中的生活却让你看到真真切切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