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那一年的母亲
2018-11-02 09:20:00  来源:检察日报

  母亲说:女人就像蒲公英,被风吹到远方,落到哪儿就在哪儿扎根、发芽、开花……

  1958年,母亲刚满十八岁,那一年,她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在上海报名去农村,她认为自己已经成人了,得靠双手劳动养活自己,过上自食其力的生活。很快,组织上批准了她下放的请求。

  当年5月4日,一个平常的青年节,上海市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欢送上海知青下放的活动,街道上彩旗招展、锣鼓喧天,“热烈欢送上海知青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知青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等标语贴满大街小巷。上海市十六铺码头,更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来自上海市的下放知青将从这里乘船出发,开启他们人生的知青生涯。

  在知青中的茫茫人群中,其中一个娇小的身影就是母亲,她带着简单的行李——一床被褥和一些衣物外加十几元零花钱,在我外婆的送行下,快乐地等待上船。黄昏时分,“呜——”一声悠长的汽笛从停靠在黄浦江边的“东方红”号轮船响起,满载近千名知青的轮船就要起航了,驶向远方。顿时,船上的知青和岸上送别的人群中纷纷传来依依难舍的哭泣声。母亲说她没哭,像一只出笼的小鸟,自由和快乐。

  轮船缓缓驶离十六铺码头,出黄浦江到长江口,溯江而上,经过两天航行,于5月6日中午到达安徽省芜湖港。船上的知青全部下船,临时安置在江边码头上的空仓库里,等待接收知青的安徽省农垦部门的安排,将他们分配到各个农场。以上海市的区为单位,每个区的知青选出一名代表,以中国传统最公正的方式——“抓阄”,决定所去的农场。母亲所在的闸北区姓何的知青抓的阄是华阳河农场(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内),于是母亲去了华阳河。第二天(5月7日),农场方面安排了一艘小轮船来芜湖港,把这批分到华阳河农场的闸北区知青运送到宿松县复兴镇(当时的复兴区)小码头,再用拖拉机运到华阳河农场各分场,母亲被分到四分场八连,于是母亲去了四分场八连。

  在农场,母亲种过地、养过兔子、当过营业员,后来由于劳动表现好被选拔参加连队卫生员培训,成为一名风里来、雨里去背着药箱的赤脚医生。

  如今,六十年过去了,母亲回忆起难忘的知青生活,情不自禁地哼唱起当年刚下放时学唱的歌曲:华阳河,宽又长,农场就是我的家,棉花是我们种,玉米是我们播,披星戴月田野上,勤勤恳恳种庄稼……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人民检察院)

  编辑:王强  

上下篇导读

 · 如果你想来这里
 · 童趣
 · 拉磨
 · 言传身教
 · 土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