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检察机关“规范司法行为我们在行动”主题演讲比赛一等奖,五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在传播渠道上,声与文相比,我最先接触的是声——中学时代的校广播站播音员。并非自己有好声音,而是嗓门儿大。本以为那是一段“尘封的记忆”,岂料工作后居然有用武之地。
2013年我被调整到宣教科,这是一个为检察事业和检察干警服务、发声的地方。此时的宣传已不需要大喇叭广播,除了视频、照片外,更多的是靠文字。当时科里只有我一个人,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激情满怀,身兼数职也累不觉苦,努力让自己从“门外汉”变成“内行人”。
2014年秋,我院公诉局要举办一场送法进农村活动,除了发放宣传资料外还有根据乡村状况和普法内容而安排的节目。由于时间仓促,来不及去电视台约主持人,公诉局局长说:“全部资料给你,你写写主持词自己主持吧,反正你会说普通话。”虽然非专业人士可以降低标准,但也不能太随意,在校无非是朗诵、演讲,从来没做过主持人,这次要向乡亲们展示我们检察机关和检察干警的形象与工作,倍感压力山大。于是,我连夜搜索政法单位的汇演视频,搜索央视名角董卿的主持视频,反复琢磨,借鉴、学习,因为“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活动当天,紧张不言而喻,也正是由于紧张而漏掉手卡上的一行介绍,尽管马上补充,但还是为这点儿瑕疵心生自责。结束时,我陷在遗憾中迟迟没有从后台走出,这时音响师问:“你是哪个电视台的?”鼓励的话让我报以感谢的微笑。
看到嘉宾和村民已快散场完毕,我突然意识到还有任务——拍照、写稿,遂平复心情快速跑到设置法律咨询台的第二现场。声音可以传情达意,图片、文字也一样。早在来宣教科之前我已在网络练笔很久,但真正面对宣传工作时与网络码字大有不同,一不能随心所欲,二必须严谨精细。记得在参加培训时,老师们再三强调“以故事说新闻”,工作中我也时刻提醒自己多留心身边人身边事,要于细小处寻找故事,于平常中挖掘新闻。看到咨询台前“人山人海”,我赶紧举起相机定格每一个生动瞬间;听到村民们不断感慨,我马上掏出笔和纸记录每一段真挚话语。回单位后,我把感动自己的人和事进行梳理,因为只有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我以《“常回家看看”》为题用心写了篇稿件,配以现场照片,发表在《检察日报》,呼吁在外务工的父母尽可能多陪陪老人与孩子,让家庭多些关爱与温暖。
于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刻骨铭心的主持与创作,更是宣传工作的开场与写照。五年来,自己用满腔热爱倾心付出,跑科室、找素材,写工作、刻人物,描生活、抒情怀。有被认可后的喜悦,也有被误解时的悲伤。尽管有时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干一天就要有一天的真情实意。绿叶也好,幕后也罢,只觉在其职就要尽其责,无论是做有声的还是无声的角色,都要用能够让大家听得到或看得到的“好声音”去传播好检察文化,讲述好检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