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翻新”别没了底线
2018-05-11 09:44: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吴学安

   《此去经年,谁许我一纸繁华》《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看到书名,你知道这都是什么书吗?这些伤感莫名、匪夷所思的词句并非哪本网络言情小说的书名,恰恰相反,它们的作者分别是胡适、沈从文、鲁迅,是货真价实的名家精品文集。

  不言而喻,在这个“眼球经济”时代,人们“看报先看题,看书先看皮”,一本书能否引起人们注意,书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一些纷繁复杂的书名,看起来貌似很高级很清新,实际上,很难让人将其与书中内容联系起来,不仅无益于了解书中所收录文章的深意,也缺乏对经典文学和作家们的尊重,自然引起不少网友纷纷发信发博吐槽。

  曾经有人用“极而言之”的方式给“雷人书名”“竞猜”,比如让你说出《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是一本什么书?结果答案是:一为《金刚葫芦娃》,二为《八仙过海》,三为《白雪公主》。还有人以“恶搞”的方式让你猜《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的故事》是什么书?答案是《水浒传》。这样的“恶搞”,也不仅仅是“雷人”了,我以为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有毒”了。

  书名作为图书的门脸标志,既要与书的内容和风格相贴切,又要便于市场营销与读者接受,在有限的字数内,尽可能做到准确、凝练、吸引人。《红楼梦》书名虽只有三个字,却给人无尽的联想与回味。书名事虽小,其功效却不可小觑。优秀作品的书名或许简简单单,但只要内容深邃,也不会挡住读者的眼光;相反,糟糕的作品,再怎么涂脂抹粉,也难掩其低级趣味。眼下,一旦某某“体”的书名泛滥,就会泛滥成所谓的“时尚”。这种应景式“标题党”式书名,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恶搞”之下的庸俗。

  恶搞书名,据说源于出版界早就流行的“做书”逻辑:书名不坏,书商不卖,读者不爱。但如果用“过度营销”的思路决定书名,书名不仅会越来越长、越来越差、越来越雷,甚至越来越毒。这种饮鸩止渴的招数,既说明了文化品格的低下,又透露出不良营销的恶意。

  真正决定书籍命运的,最终还是书籍本身的内在质量。在此,千万不要低估读者的智商。相反,一本名字平庸但内容扎实的好书,也许一开始并不畅销,但是经过时间沉淀、人们口碑相传,也会“咸鱼翻身”,历久弥香。譬如,《飘》最初起名为《驴戴着马嚼子》,后改为《明天又是一天》《没有我们的星星》《背负疲倦》等,几经修改,最后才定为《随风而去》,中文译本意译为《飘》。

  没有好的内容作依托,单凭书名哗众取宠、抓人眼球,促进销量的作用非常有限,甚至可能沦为精神污染;而读者对于那些文化含量不高,甚至为了商业噱头一味“恶搞”的书名,不仅不会给予过多的厚爱,反而会更加鄙夷之。

  编辑: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