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
2018-01-23 09:31:00  来源:江苏检察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放眼历史,东方古国进入了新时代;放眼世界,中国自信地走向舞台中央。世界的目光投向中国,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

  “如果你想领先别人,就学汉语吧!”

  除中国外,目前全球学习使用汉语的人数已超过1个亿,其中包括6000多万海外华人华侨,以及4000多万各国主流社会人群;汉语教学逐步被美国、加拿大等60多个国家纳入其主流教育体系。对于“汉语热”,美国《时代周刊》这样评价:“如果你想领先别人,就学汉语吧!”

  看看外国人学习的拼劲,就知道汉语现在有多火。

  前段时间,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首日在西安发表演讲时特意用中文说了一句:“让地球再次伟大。”随后,他在网络上晒出自己努力学习这句中文的“艰难”过程。这位法国总统为了学习中国话,可以说是很拼了。

  不止法国总统,近年来,国际政要在公共场合大秀中文之举屡见不鲜,甚至还有一些领导人在演讲中加入中国古代谚语作为“点缀”。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北京大学演讲时,引用“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激励青年人在中俄关系发展中作出贡献。第26任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与哈萨克斯坦总理马西莫夫,都曾将中文作为自己的专业课,因此两人在公共场合中的发言还被点评为“在讲中文方面棋逢对手,互为挑战”。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也是一位能说能写中文的高手。2013年春节期间,他向中国祝贺新春时,在视频中首先用中文说:“我是潘基文。”祝贺结束后,又用中文说:“过年好!春节快乐!”

  在去年的亚洲金融科技发展会上,华尔街金融大鳄罗杰斯颇为自豪地播放了两个女儿朗读中国古诗的视频。他再次申明:“19世纪属于英国,20世纪属于美国,而21世纪属于中国。”看来,罗杰斯深谙汉语联结中西之道,而这也代表了一部分美国家庭的价值理念——现在很多美国家庭都在让孩子从小学中文,他们认为汉语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学习汉语能更好读懂中国故事,了解中国历史,能更好地与世界的未来接轨。在特朗普孙女阿拉贝拉就读的语言学校里,学汉语普通话的学生超过一半是美国孩子。

  一百多年前,一场关于是否废除汉字的争论,使得以汉字为基础的汉语处于不被重视的尴尬境地。时过境迁,汉语影响力的日益凸显折射出中国文化的永久魅力。文化的强大与国力的强大是密不可分的,而语言和文字是一种文化载体。百年前的汉字去与留的争论,其实质是以经济为代表的国力落后导致的文化极度不自信。如今,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正视拥有13亿多人口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巨大的市场机遇。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界学习汉语的动力就不仅仅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了,毕竟“现实利益驱动”是短暂的,而了解中国为什么如此自信、窥得个中奥秘才是长久的选择。在老外眼里,乐此不疲地挑战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原因正在于此。

  “也许我的前世就是中国人,基因里就有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热爱。”

  以汉语为媒介,中国的文化艺术,正源源不断涌出国门,亮相于世界。

  去年12月11日,一场以“醉美中国,世界共享”为主题的“中国艺术璀璨之约”在联合国总部上演。此次活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戏曲、民乐、茶道、瓷艺、太极等国粹,旨在让世界最直观地感受中国文化的多元魅力。这次在联合国总部的展演只是首站,未来还将在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澳大利亚以及南极洲等地巡回举办。

  让世界聆听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中国文化要走出去。“走出去”不是要改变别人,而是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从中国文化中找到人类命运共同的东西。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期待。

  2017年,中华文化与世界发生着剧烈的碰撞与交融——包括兵马俑、金缕玉衣在内的160余件秦汉文物展让地球另一侧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观众得以近距离欣赏古代中华文明的绚烂; 11月,我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评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对于世界了解汉字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通过这些舞台,中国文化与其他国家、其他文化产生“同频共振”,进而共同推进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馆——中国与南亚馆,在经历了一年多的装修后,重新向游客开放。中国海外文物,有相当一部分就收藏在这里。书法、绘画、瓷器、丝绸,中国馆按照年代分隔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从公元前5000年的陶品到隋唐时的精美佛像,再到当代超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每个展区都会选取一句诗或是一个典故来概括这一时代的特征。流连在中国馆,仿佛游荡于文化的长河中、穿行于五彩斑斓的历史隧道里。

  关于中国馆,不少网友都留下了生动的感言:“去中国馆看看吧!值得你花上几小时。”“中国馆永远不会让我厌倦。”

  走向世界!通过随处可见的中国元素,各国人民近距离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这其中,有一批传播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功不可没。他们因热爱而努力,因享受而传播,用自身言行感染着周围的人。

  67岁的德国退休老人盖哈德·塔姆,是一名技艺精湛的茶艺师。他从中国的茶文化中体会到了生态健康、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处世态度,以及儒家“和合”文化的魅力。在他看来,中国的茶道,是改善人际关系、寻求内心平静的良方。

  “中国文化的一切都令我着迷”的法国汉学家雅克·吉耶斯,学习中文给他打开了一扇门,让他进入中华文明这座巨大的宫殿。如今,作为汉学家,诸子百家、唐诗宋词都是吉耶斯的研究课题;作为艺术家,李白、杜甫、唐宋八大家、三苏等,这些也不再只是姓名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可感人物。他还先后在巴黎索邦大学、卢浮宫学院等高校开设中国文化与艺术课程,从教30多年。“也许我的前世就是中国人,基因里就有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热爱。”

  华沙也有位中国文化迷——皮特,在他家里,墙上挂着山水画和书法作品,桌上摆放着红木茶盘,7000多本藏书中,标题带有“中国”二字的就有几百本。如今,皮特已成为“中国文化专家”,津津乐道于讲授中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带一路”建设对波兰和欧盟乃至世界都有重要意义。

  汉字演变、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丝绸之路,和谐、友善、天下为公、先忧后乐……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通过各种方式,依旧在世界上发出声响,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为她痴迷为她狂。

  “中国快速崛起的秘密一定在他们的文化中。”

  2018年初,电脑上一条似乎不起眼的弹窗预告了一个时代的到来:2017年,中国电影银幕总数超过5万块,位居世界第一,并将于202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电影市场。

  电影银幕的增加、市场的扩展,折射出我国影视产业的良性发展。电影,是具有深厚社会文化意涵的一种艺术形式,特定的文化背景、文化意识、价值观念等,都可以通过电影被传递出来。进入新时代,中国影视、文学等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在世界刮起一阵“中国风”,而以网络影视剧、网络文学、网络直播为代表的网络产品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中国文化站稳世界舞台助了一把力。

  去年中国电影市场中的一个标杆性事件,便是《战狼2》的上映,其不仅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影片,更跻身全球票房排行榜,将好莱坞“惊出一身冷汗”。此外,《大鱼海棠》在第15届布达佩斯国际动画电影节斩获最佳动画长片奖;而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在北美上映一周,票房便突破1200万美元。中国电影阔步迈向国际的同时,也将包括国家实力、人民精神面貌、生态文明建设等在内的文化元素充分展现给世界,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的渠道。

  “文化出海”,提升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在泰国,许多人越来越关注和喜爱看中国电视剧,尤其是古装剧。“中国电视剧受追捧的最大原因是题材、背景、文化元素新鲜。”从影视剧中,观众可以挖掘出一些有深度的东西,提出历史的思考。看中国历史剧与学习中文的结合,使他们对中国流行文化的兴趣与时俱进。

  而网络文学也为中国文化增添了魅力。凭借着丰富的中国元素和新奇的情节,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市场受到青睐,进一步向世界传递优秀的中国文化。这些作品,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法国的查尔斯两年前接触到中国网络文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对于他来说,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令人迷恋。文学虽然是虚构的,但他从文字里看到了中国古老文化和思想根基,也了解了中国的现状。“当我追着作者更新的节奏阅读时,感觉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欧洲和中国的距离。”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有目共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并存的,因此中国文化重回世界巅峰也是大势所趋。这一点,从埃及对待东方面孔的态度上可见一斑:以前一个东方人走在街上,埃及人的问候大多是“空你其哇”(日语:你好),现在则是热情洋溢的“你好”。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人的思维,也影响着世界。埃及顶尖私立大学英国大学的校董哈米斯说:“我在40年前就去过中国,见证了中国这半个世纪发生的巨变,我想中国快速崛起的秘密一定在他们的文化中,中文才是未来的语言。因此,我要让我们的后代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我要不惜一切代价办好埃及英国大学的中文系。”这是“和而不同”的儒家思想对世界的感召,更是中国繁荣昌盛的必然结果。

  中国文化现在有足够的自信,就像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的,中华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李自强)

  编辑:王强  

上下篇导读

 · 如果你想来这里
 · 千年人参
 · 说自律
 · 优良家风里透着精气神
 · 老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