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金融借贷领域虚假诉讼造成多重危害 暴露三大漏洞亟需引起重视严加防范
2018-05-31 09:33:00  来源:

   连云港市检察机关在虚假诉讼监督工作中发现,金融借贷领域成为当前虚假诉讼高发区,2017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共办理金融借贷领域虚假诉讼监督案件7件,占虚假诉讼案件的28%。分析发现,此类案件具有损害公民合法权益、危害银行资金安全和金融管理秩序、损害司法公信力等多重危害,暴露出公民信息安全、银行信贷监管、法院文书送达等三大漏洞,亟需引起重视并严加防范。

  此类案件形式高度一致,均为贷款人通过冒用、伪造他人资料提供虚假担保,从银行获取贷款,银行在贷款人无力偿还后向法院起诉,法院判“担保人”承担连带责任。此类案件具有三方面危害:一是损害公民合法权益。公民因被冒名提供担保,被追究连带责任偿还贷款,财产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有的财产被扣押、执行,有的还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自由权、名誉权等其他权益也遭受侵害。如张维贵案中,“担保人”张维贵被判承担连带责任并被执行,其宝马轿车被法院扣押。再如姚德波等人案中,姚德波、周巍巍等多个“担保人”均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被禁止乘坐飞机、高铁。二是危害银行资金安全和金融管理秩序。此类案件中贷款人均不具备贷款条件,据以贷款的担保又是虚假担保,使银行贷款处于高风险之中,一旦贷款人无力偿还,银行资金将处于无法收回的境地,形成坏账、呆账。上述7件案件,仅其中已被法院裁定再审的5件案件就造成银行1300余万元贷款资金难以收回。三是损害司法公信力。此类虚假诉讼导致被冒名、毫不知情的“担保人”被判承担连带责任,这无异于错案,毫无司法公正可言,极大损害司法公信力。上述7件案件中“担保人”均对莫名被判赔款、被执行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诉,对司法工作提出强烈质疑。  

  此类案件的发生暴露出三方面漏洞。一是公民信息安全存在漏洞。此类案件贷款人骗取贷款手段高度相似,均为窃取他人身份证复印件等资料,通过伪造签名、印章+证件P图或伪造授权委托材料的方式,向银行提供虚假担保。因此,公民信息资料泄露并被冒用是此类案件发生的先决条件。办案中发现,7件案件中“担保人”信息的泄露,或是因为曾将自己身份证借给他人使用,或是单位同事利用工作便利窃取,或因曾委托中介机构办理过相关手续,公民个人、用工单位和中介机构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缺漏,为此类案件迈过“第一关”创造了条件。二是银行信贷监管存在漏洞。贷款人伪造材料提供虚假担保骗取贷款,银行本应通过严格审核将其拒之门外,但贷款人并不高明、漏洞百出的骗术却能轻松逃过银行审核,反映出银行贷款审核存在明显漏洞。办案中发现,一方面,银行对贷款材料审核不严、流于形式,一般只进行粗浅的形式审查,缺乏对材料真实性的调查核实;另一方面,银行内部还存在分工不明、监督制约不力的情况,银行信贷监管漏洞为此类案件顺利迈过“第二关”大开方便之门。如赵树森、刘丽案中,贷款人伪造了担保合同、签名及赵树森、刘丽的结婚证,以其夫妻名义共同为贷款合同进行担保,结婚证复印件上的照片由身份证照片“抠图+P图”而成,伪造痕迹明显,但仍顺利通过了银行审核。再如王建案中,贷款人孙雁泽为银行信贷员,其利用银行原有贷款资料,伪造担保,自己申报,自己审核,自己审批,顺利骗得银行贷款。三是法院文书送达存在漏洞。办案中发现,法院在法律文书送达中存在不规范情况,即在没有穷尽所有送达方式的情况下就采用公告送达,甚至不尝试其他方式直接采用公告送达,最终缺席审判。对此类案件来说,文书送达的不规范直接导致“担保人”丧失抗辩权利,也抹杀了纠正虚假诉讼的机会。上述7件案件均为“担保人”缺席审判。如郭某某案中,法院以虚假的郭某某公司地址送达文书被退回后,未向其住所地送达,直接采用公告送达并缺席审判。法院在文书送达中的漏洞,为此类案件迈过“第三关”提供了机会,最终导致虚假诉讼的形成。 

  对此,检察机关建议:一是加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用人单位对员工的个人信息要妥善保管,完善单位内部信息保管制度;中介机构要进一步严明行业纪律,严防泄露或私自使用客户信息;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泄露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个人信息安全意识;公民个人也应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二是加强和完善银行信贷监管。银行要加强对贷款人、担保人信息的审查力度,重点审查贷款人提供的贷款材料是否真实,提供的担保人是否真实,同时进一步完善内部审批程序,强化内部分工制约。三是规范法院送达程序。法院要严格遵守法律文书送达有关法律规定,加强对当事人地址的审查,避免轻信对方当事人提供的地址,必要时可以协调公安机关调取当事人身份信息和住址资料,尽量避免适用公告送达等不易被当事人知晓的送达方式,尽量避免缺席审判,切实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避免此类虚假诉讼的发生。 

  编辑: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