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喝酒也要讲规矩守底线
2018-02-01 09:13:00  来源:检察日报

   要过年了,很多人会喝点酒。

  从生理角度看,与吃穿住行这种生活必需品相比,酒算是奢侈品,不喝也渴不死,但依然很多人要喝。酒的用处在于:人有喜怒哀乐各种情绪,单纯通过跑跳哭笑这种肢体语言去展示有点单薄,这时候就需要酒桌这个平台、美酒这个道具,去麻醉痛苦、寄托哀思、延长喜乐、缓解愤懑。一个人如果正常时突然“仰天拊缶,而呼乌乌”“奋袖低昂,顿足起舞”,很容易被当成精神病;但酒后就会得到理解:喝高了嘛。

  喝酒大部分时候是私人的事情,法律管不着。但在特殊情况下,法律也会干涉。最典型的是酒后驾车。酒后开车会被行政拘留甚至判刑,这个规定存在没几年,但现在基本已经是个周知的常识。这还得感谢北京那位身材臃肿大冬天还摇着一把扇子的名人以身试法,以身普法。酒后犯罪同样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这是个更老的常识。但现在依然有一些水平差劲的律师在庭审中替被告辩解“都是醉酒闹的,希望酌情从轻处理”。醉酒后人的控制力辨识力会减弱,这是事实,但法律在惩处罪犯时才不会顾忌这种无聊的事实。

  除了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喝酒的人还有可能承担民事责任。这些年媒体上报道了许多醉酒者因窒息、溺水等意外事件死亡的案例,当初酒桌上同饮者被死者家人告上法庭,最终被判赔数额不等的钱款。当初喝酒时觥筹交错,欢声笑语,转眼法庭上唇枪舌剑,勾心斗角。多年兄弟情深,到头来反目成仇。死了人,断了情,赔了钱,丢了人,一切的一切,都是酒惹的祸。

  喝酒是享受,醉酒易惹祸。要避免好事变坏事、喜剧变悲剧,就得有度,不能过量。过量有时候是因为个人自控力差,喝着喝着就hold不住自己,有时候是猪队友不合时宜地劝酒。

  劝酒这事,北方比南方盛。酒杯一端,话一套一套的,让人家喝多了,自个儿觉得自个儿能耐。劝酒如果仅仅是言语热情没什么,比如念念唐诗、回忆往事等,然后再来句“啥都不说了,都在酒里了”,咕咚一口,闷也就闷了;怕就怕话里话外挤兑,甚至揪耳朵薅头发,把劝酒变成强制人家喝。我级别比你高、我岁数比你大、我拳头比你硬、我脸皮比你厚,都可能成为强制的仗势。有的地方劝者双手端着杯子在你面前,你不喝他就一直端着,有的再加上咿咿呀呀地唱,有的甚至咕咚跪在地上,逼着你喝。这些把式,都是在感情、尊敬的幌子下进行的,完全不尊重喝者的意愿。我曾参与一酒局,一小伙子说自己正服用头孢,不能喝酒。一领导不高兴地说:我心脏刚搭完桥,我怎么就敢喝?小伙子说话也挺冲:您想死我不管,但我不想死。此话一出,酒局一下子就尴尬在那里。小伙子话虽然说得有点直接,但劝者也的确过分,把太多的工作中的强势带到了酒桌上。

  从地域上讲,广东的喝酒风气最妥当。酒也劝,但更多地停留在举杯致意的阶段,然后我喝我的,你喝你的,大家量力而为,到位即可。我把你当亲人、当朋友,我愿意和你分享美酒,我更希望你身体康健。有的北方人初到广东觉得不习惯,心中难免暗暗地鄙视这种酒风,觉得不热闹、不热情。那把自己的亲人朋友喝坏了就显得热情了?拿着自己的热情绑架他人身体,毫不顾忌可能的危险后果,这得多大的仇啊,才下这样的狠手?

  春节是万家团圆阖家欢乐的日子,酒要在正确的时候以正确的姿势登上舞台,要助兴,不能败兴。酒杯既要能端得起,也要能放得下。

  编辑: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