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总有一刻动人心
2018-07-27 09:39:00  来源:检察日报
   

  

 

 

  

 

  

  

 

  获奖作品相关图片

  “中国检察好故事”活动自2017年5月启动,于当年12月结束。活动收到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来稿900余篇,仅《检察日报》官方微博上的#中国检察好故事#微博话题阅读量就将近1000万。大量优秀作品被各大门户网站和新媒体平台转发,引起广泛社会关注。

  真实的故事,往往最能打动人心。

  讲故事的人来自全国各地检察机关,这些故事或来自雪域高原,或来自江南水乡,有细腻的生活,也有关系一方群众安危的大事。故事异彩纷呈,但都有一个共同点——真实鲜活、感人走心,是检察人情怀的真实写照。

  宏大叙事中的英雄本色

  “娓娓道来,话语朴实,真实可感,动人心魄,凸显了检察官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以及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本次活动的特邀点评嘉宾、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方毅华这样评价斩获了“十佳好故事奖”的作品《亲历“盲井”案,横跨8年只为守护11名逝者生命尊严》。

  这是一起案件代号为“11·23”的专案。

  山西省浮山县发生矿井塌方事故,一名工人在事故中死亡,家属的反常表现让矿主生疑。原本警方以为这是一起简单的诈骗案件,谁成想,黑暗矿井下隐藏着罪恶的交易……电影《盲井》的故事,在现实中真实上演,案情重大,临汾市检察机关提前介入。

  长达八年的作案时间、犯罪嫌疑人和相关证人已经模糊的记忆、案发第一现场不复存在、被害人早已被火化无法确认身份……办案检察官咬牙坚持,完善案件证据,用敬业与热血克服了千难万阻。

  故事的最后,违法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受难者得到了告慰,一切尘埃落定。太多的艰难与心酸在作品中真实呈现,办案检察官说了这样一句话:他们都曾是活生生的人,虽然已经离去,但仍然享有生命的尊严,应当让他的亲人知道他生命的终点。检察官肩头背负着守护着的,是平凡的生命,和生命不容亵渎的尊严。

  另一篇获奖作品《检徽在亚丁湾闪耀》,则把充满“神秘感”的军事检察机关带进了读者视野。

  无数个日夜的付出,解决如何处置海盗犯罪嫌疑人等棘手问题;在法律环境异常复杂的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时刻关注行动中的涉法问题,随时准备为编队行动提供法律支持……海口军事检察院检察官简家民为编队提供了法律意见40余条,确保了各类军事行动依法开展。运用法律武器,守护国家安全正义,军事检察官从不缺席。

  十佳作品《海拔4800以上:我将一盆水泼进火炉,结果像看到了原子弹爆炸……》拥有着与众不同的高原魅力。援藏检察官在平均海拔4800米以上的高原办案,简陋的办公条件、恶劣的气候环境、稀缺的专业人员以及必须要克服的高原反应,每一项都在考验着援藏检察官的身体极限。

  “一路上,我见识了辽阔,体验了荒凉,感受了艰苦,在聆听极地高原故事中感悟了奉献与担当,心灵受到极大震撼。”援藏检察官李景文这样形容这次行程达2000多公里的援藏之行。虽然环境艰苦,但是茫茫羌塘高原上同样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基层检察院便是高原建设新气象的缩影。即使是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在西藏自治区检察院的大力推动下,司法改革这个在当时最紧迫的任务,也在极地高原上有序展开。

  “这里,办案难是内地难以想象的,但是再难也要把案子办好,这是高原检察干警的信念。”李景文说。

  细腻生活中的儿女情长

  “主题重大固然很占优势,但是,日常被公众忽略的、被各种会议淹没的新闻,我们通过独特的视角将它们挖掘出来,传播出去,也能吸引更多的眼球。”方毅华说。

  十佳作品《管管,一位把我内心彻底管住的女孩子》,以广东省深圳市检察院案管办检察官女儿管管的视角书写检察案管工作。温馨的文字将生活琐事串联,可爱的童言童语勾勒出检察工作的另一种“大爱”。对工作的尊重和对家人的深情并不矛盾,用“大爱”包容“小爱”,是他们最常做的选择。

  四川省成都市检察院检察官王亮报送的《这辈子我做您的眼睛,下辈子您还做我的父亲》是本次活动中获得优秀作品奖的音频作品。这是王亮为寄托对父亲的哀思而作,也记录了他在父亲平实质朴言行的敦促下,成长为一名优秀检察官的心路历程。

  “咱山里人,从小喝这山泉水长大,做人也要像这泉水一样清凉干净。”儿时父亲的教诲,王亮一直记在心上。“一路走来也曾遇到过很多复杂的人和事,这份简单干净成了我应对的法宝。”王亮说,不端着架着、不矫揉造作,让情感自然流淌,把老百姓印象里严肃刻板的检察官还原成有血有肉的平凡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检察工作与宣传智慧融为一体。

  明察秋毫中的法治信仰

  作品源于生活,较于现实生活的平铺直叙,作品本身更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细阅优秀作品,无不取材于现实生活,相较于耳熟能详“检察院”三个字,人民群众不仅想知道检察院是做什么的,更关心检察官到底是如何工作的。

  如何把好故事讲得更贴近检察官的实际生活?为此,检察日报社推出“今天我出镜”“中国检察好故事侦探团”等系列采访活动,深入基层挖掘好故事。十佳作品《检察官出镜:在下白磊,是一名科技犯罪检(dà)察(kè)官(xīng)》从时下最热门的“电信诈骗”话题入手,北京市海淀区科技犯罪检察部检察官白磊出镜讲述办理特大跨境电信诈骗案的幕后故事。而《入额前后:一位检察官的心事》等侦探团作品,无一不是从检察官的身边事讲述,让读者能更清晰地感受理解检察官的内心世界。

  检察宣传工作与案例是不可分割的,体现办案成效、传播法治理念,这都离不开案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检察故事”。

  《到底是谁在说谎?》就是一个小案例反映检察官的日常工作。上海市嘉定区检察院的检察官在办理一起看似简单的盗窃案时,从一个细小的线索指出案件的疑点,完善案件证据后,发现“被害人”才是真正的嫌疑人,而“嫌疑人”其实是受害人,从而避免了一起冤假错案的发生。正是从这样一件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小事入手,读者才产生了更强的共鸣,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案子”就这样真实呈现了检察机关纠正冤假错案、守护公平正义的“大作为”。

  十佳作品《100多次失望后,一个微信号出现了》是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检察院检察官肖其斌的办案经历,一桩贪污案历时14年,100多次线索排查,办案检察官经历了100多次失望后,从一个微信号中发现线索,最终让犯罪嫌疑人落入法网。叙事完整,一波三折,巧妙地做到了开头有悬念,结尾有呼应。

  检察工作是一座故事的富矿,每一起案件都是很好的故事素材,如果从中仔细筛选、挖掘,可以找出很多优秀故事,而这些故事的另一个使命便是让群众知晓案件,防患于未然,这也是传递检察正能量的重要意义。

  大爱无声中的人性温暖

  人是万物的尺度。动人心者,莫先乎情。

  视频作品《泪目!留守儿童面对大山呼唤亲人,检察官几度哽咽……》获得了优秀作品奖,该片一经播出,点击量迅速突破30万。短片以检察官的泪水开始,以留守儿童的心声为线,以孩子们的笑脸结束。镜头里的笑或泪,都是“人”最真实的感受,有讲述,有倾听,有呵护,有心疼,那一刻的泪目,是读者心底泛起涟漪后最真实的感动。

  同样获评优秀作品奖的《“我只求让他出来一个星期,让我们回江西老家领结婚证。”面对嫌疑人未婚妻的请求,检察官该怎么办?》是以人性化司法为题材的视频作品。未婚夫进了监狱,怀孕七个月的准妈妈因为没有结婚证,无法给孩子落户,所以申请对未婚夫取保候审。法与情的冲突考验检察官的司法智慧。通过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等程序,让事情有了一个温暖的结局。视频里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有时候,柔比刚更有力量。”

  在方毅华看来,无论是人物报道还是事件性报道,关键因素都是人,尤其是事件性报道,不能忘了人。

  本次获奖作品中,“人”是讲好故事的关键。我们从故事中看到了守护逝者生命尊严的山西检察官、科技犯罪大克星北京检察官、为古稀老人讨回公道的福建检察官、专业素质过硬的军事检察官、十九年执着追查逃犯的河北检察官、为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山东检察官,还有忠孝不能两全的四川检察官、文科生变身农药化工专家的浙江检察官、见义勇为救人的河南检察官,等等。

  检察官也是有温度的平凡人,这些作品在体现了检察温度的同时,也体现了检察官的崇高品德,成为引领社会风尚、匡扶正义的正能量。

  尾声

  光明网副总编张宁认为,把握舆论生态变化,积极占领新兴舆论阵地,各方携手努力。加强主流媒体、新兴网络平台与检察机关的沟通交流,共同挖掘各领域的热点、焦点和难点,注重议题设置,回应社会关切,提升受众认同感,从而形成宣传合力,是开拓传播新格局的一个重要路径。

  在腾讯政务业务部高级政务经理仝玉娟看来,在“讲故事”的时候,除了要把握作品整体结构,还可以结合一些新的产品形态,通过好的策划去打造“爆款”式的传播。一方面,可以通过跨界合作和互动式传播的方式去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要避免变成直白的宣传和空洞的说教。

  《清风苑》杂志执行副总编王栋结合多年写作经验对检察宣传工作提出建议,他认为在做对外的宣传时,应该更多地借鉴现在流行的软广模式,在把故事讲好的基础上,通过植入、神转折等方法,将检察机关所起的作用以最柔软的方式嵌入进去。他认为,最好的宣传方式是润物细无声的。

  编辑:王强  

上下篇导读

 · 文冠果树
 · 艺术化的断案之神
 · 好的法律,温柔而有力量
 · 忌口
 · 美言
 · 融资
 · 讨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