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阅读的时代
2018-02-09 09:15:00  来源:检察日报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那首诗众人皆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自由的分量,可见一斑。读书,是思想的呼吸,它崇尚一份自由。然而,上至秦始皇“焚书坑儒”,下至十年浩劫查缴“禁书”,置身于那些特殊时代的读书人,想要随着一己心性自由开展阅读只能是一种奢望。或许因了逆反心理,越是查禁什么,越有人偏不信邪,于是,“雪夜闭门读禁书”成为不少读书人心头一件理想的乐事。

  如今,不仅书籍的品类、数量越来越多,而且读者意欲读什么样的书,尽管放心大胆地去读。可以说,这个时代,读书的自由度今非昔比。

  自由阅读对于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最近读作家梁衡的一篇文章,他认为,一个人刚一降生时,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迷蒙蒙,怯生生,茫然对来世。于是就识字读书,读一本书就获得一分自由,读的书越多,获得的自由度就越大。所以一个学者到了晚年,哪怕他是疾病缠身,身体的自由度已极小极小,精神的自由度却可达到最大。以自由读书成就自由精神,无疑是今天读书人的幸运。

  但如何读书,在一些人那里依然受到种种束缚。我们都知道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所做的那项经典实验,该项实验要求参与者对回答问题“错误”的学习者实施电击,大多数参与者都因自己持续实施电击的行为而焦虑不安,可他们却不能正常地反抗科学家下达的“权威指令”。读书何尝不是如此?总有一些读书人不自觉地活在书籍作者尤其是名家学者的权威阴影之下,把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奉为圭臬。

  今天读一本书,觉得这个作者说得在理,明天看一本书,又觉得那个作者说得在理。对于所读书籍缺乏自己深入持续的思考,完全跟着别人的指引亦步亦趋,不敢提出不同的见解,也做不到在书籍引领下朝着更深层次探索迈进。“尽信书不如无书”,读来读去,越读越乱了章法,越读越迷茫。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当今图书市场上的“成功学”“厚黑学”“心灵鸡汤”泛滥成灾,书读多了反而丢了自己的美好人性,没了自己的主见。读而不思,思而不得,长此以往,只会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人云亦云。

  无论因追随“权威”而丧失读书的目的,还是因“反权威”而体味不到读书的愉悦,都是因为缺乏自由的心性,缺乏海纳百川的包容。社会心理学中讲到批判性思维时,提到了抗拒的阻碍作用。抗拒有多种类型,包括回避、愤怒、无知、从众,等等。有的人对于“磨脑子的书”提不起兴致,思想经典竟沦为“最读不下去的书”;有的人容不得别人发表不同见解,凡是见到与自己认知不一致的,就反唇相讥甚至跳脚骂娘;有的人要么倾向于扎堆凑热闹,哪里有读书活动就往哪里赶,要么沉迷于电视、手机,把音、画当作阅读的全部;更有人只是“秀”自己“读书的样子”……如此情形,不一而足,稍加留意,不难在自己周围找到很多对应的例证。

  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追寻读书的自由,太过仰视、俯视不行,离得太远、太近不行,以平常心、包容心待之,在书籍与内心的碰撞中求得感悟、寻得真谛,如此,才不负这个伟大的自由读书的时代。

  编辑:王强  

上下篇导读

 · 如果你想来这里
 · 腊八粥
 · 节俭
 · 尊严
 · 打招呼